讲一个老移民老杨的故事
杨先生是1967年移民加拿大的,居然当时是被加拿大政府“逼迫”来这里的。
大家都叫他“老杨”,朋友们中他年龄最大。他看上去就是个学者,除了有博士前头外,他还在大学商学院教书。他可不是纸上谈兵的那种人,曾任某大机构的首席执行官。
他跟我不一样,中英文的功底都特别好。还可以用中文来吟诗作画,与他在一起每分钟都能学到东西。
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移民故事:
那是中国文化大革命初期,邻近的香港四处也有暴动,街头还有“菠萝”(那时候对炸弹的称呼) 父母告诉正在英国读书的、即将毕业的老杨要另谋出路,比如说考察一下加拿大。
当时英国随处可见加拿大移民的宣传广告,加上本地人对华人的歧视无处不在,老杨有点动心,但是仍然对这个“新世界”不确定。
据老杨说当年英国的酒吧,那时候的啤酒只有几个便士,但华人却要付一倍的价钱,酒保要你喝完把杯子拿走,否则他们会当的客人的面,把它摔碎扔到垃圾桶里。因为华人碰过的,其他酒客不会再用。
没想到加拿大英国大使馆,拒绝他的旅游申请,理由是没有那么年轻就周游世界。在老杨的坚持之下,大使馆官员相反建议申请移民,结果在附近照了一张肺片“ (X光),就这样算是办了移民。
去拿“移民纸”的时候,大使馆外交官还给他一份安排好工作的信函。那时候没有飞机从欧洲到多伦多,只有去蒙特利尔这样的大城市。一下飞机边境移民官又给了他一张纸条,原来又是一份安排好的工作。
刚移到这个国家,两份工作就在那里等他。老杨结果发现伦敦给的工作要开车,只好去那个蒙特利尔机场介绍的。按地址去了那里,发现是一个银行,就是今天加拿大的五大银行之一“蒙特利尔银行”(BMO)。
问题又来了,人家发现他原来是个大学生,分行的经理都没有读过大学。担心大材小用?还是同事关系?最终决定让他上夜班, 老杨无需与任何加拿大同事打交道,负责夜间看管当时类似计算机的设备。
每月的月薪有28块加元,除去每星期3块的房租,足够开销他的日常生活,老杨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加拿大移民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