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学英语的动力(重发)
当年去香港探亲的人,只能用人民币换20港元。不会广东话,也不认路,坐出租车是唯一的选择。从红磡火车站到港岛,车资居然是36港币,包括10块钱来回过海隧道的收费。
司机说我坐“霸王车”,说是违法行为要叫警察。怎么刚到香港没有几个小时,就欠债犯法了?只能等亲戚还债后才放我走。
第一顿饭对我来讲“十分奢侈”, 与这辈子素未谋面的长辈去茶楼,端上来的都是“小人国”的饭菜。吃了几个小小竹笼子里的点心后,老人们居然问我吃饱了没有?我心想再给我而 二、三十笼也吃不饱。
抬头一看墙上的毛笔字画:“春冰薄,人情更薄;黄连苦,贫穷更苦;登天难,求人更难;…….” 我感受太深了!
后来找工作,听说外资的待遇比港资的好。其实好多少,那时候也不知道。但听说办公室都有一个Pantry (见图),里面有免费的可口可乐雀巢咖啡等等, 还可以与漂亮的女同事聊天。
外资对英语的要求都很高,求职信都必须用英语写,面试也用英语。那就在英语学习上下点功夫吧,于是去了湾仔英国文化协会。
几年后,不知道算是自己的努力,还是运气,先后被两家五百强美资企业录用。同事里面大多数都是美国加拿大大学毕业的,常青藤的毕业生也不少。
手上的那块“敲门砖”也没什么用了,在圈子里打滚那么多年,悟出的道理是完成既定的个人目标最重要。
总的来说,当年学习英语的动力,是改变自己的现状。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