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理解兰小欢那句:中国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顶层设计,都是掌权者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政策选择,然后慢慢调整再固定下来成为制度。
就比如80年代蓬勃发展的个体经济,就是因为经济社会都处在崩溃的边缘,不改弦更张就维持不下去,所以就开始改了。
改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就高层领导人去欧美日轮番考察,同时平反文革期间积累的大量冤假错案,停止知识青年继续下乡,允许之前下乡的知青返城。
返城后首先就要面临这些青年人的就业问题。79年,北京有40万青年就业需要解决,天津有38万,这些人的就业不解决就会引发社会安定问题。于是,开始让允许国企事业单位职工提前退休,给他们的子女腾位置;扩招临时工,原本三个人的事让五个人来做,七个人的事让十个人来做,同时还遣返了200多万农民工,给回城知青腾位置,但岗位还是远远不够。
无奈,政府又允许经营个体工商业,一时间修钢笔的、补鞋的、爆米花的、摆摊卖大碗茶的都出来了,温州人也是从那几年开始来北京,并聚居在浙江村,形成了庞大的社群网络。
也是在79年,武汉放开了小贩经营,并将其集中在一条街经营——就是人们熟知的汉正街。
但随意经济活力的增加,个体工商户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个体户要从最初的夫妻店或家庭作坊扩大到需要更多雇工。
一谈到雇工,又涉及到姓资姓社的问题,毕竟毛时代近30年的意识形态教育还深深束缚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
中共是怎么做的呢?一边解放思想,一边试探。当时给出的标准是,雇工少于七个就是个体,多于七个就是资本主义。
但随着经济的持续扩张,个体户很快就突破了这个框框,傻子瓜子因为雇工超过七个的问题,高层还专门在中南海开会讨论过。因为傻子瓜子的员工按劳分配,待遇比当地的国企还好很多,有些人甚至从国企辞职去傻子瓜子上班,所以邓小平还专门批示:先不动他。慢慢越来越多的个体户雇工超过七个,同时还增加了政府税收,雇工个数就不再是问题了。那些条条框框法律法规也随着现实的变化,不断作出修改和调整。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