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农场
建国后不久,在历来被称为“皇家禁地”的北京玉泉山附近,一座归属于中央警卫局管理的农场——“香山农场”建成,产品专供副总理以上中央领导和部分老中央委员,开启了新中国为高级干部服务的农产品特供制度。
在供给制年代,首长没有工资,大多在中南海西楼总特灶就餐。少数愿在自己家里吃的, 由公务员打回去,菜肴变化不大。总体上是农场提供什么,就做什么。除了保证“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的需要外,其他首长只能按照“先来后到”、多则多给,少则少供等办法来解决。
进入薪给制年代,香山农场则以“真材实料”和“物美价廉”,来保证“(首长)夫人们为了有计划地安排好生活,都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农产品”的要求。 由于香山农场的特殊性,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并在部队介入下,组建了更大的生产班子——“玉泉山农场”。除了稻子和蔬菜外,玉泉山农场还开垦了山坡荒地,栽种果树。
到了收摘季节,果品分为一、二、三级。以苹果为例:一级最好,专供首长;二级次之,供机关幼儿园;三级最差,供机关工作人员(包括首长孩子)。
有一年初夏,毛主席提出要吃桔子,然而季节不对,新的要等到9月才能上市。因此,农场专为毛主席试种了几样平时他爱吃的反季蔬菜和瓜果,如苦瓜、青椒、木耳菜、南油菜、无籽小西瓜等等。对此,有人解释为“专供中的特供”,有的则戏称“我们种的是党中央一块小小的自留地”。
---杰文档案 “从延安到中南海,看看“高官”们的特供”
图:周恩来视察香山农场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