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在退休前长期担任【环球时报】总编辑,他是海内外公认的“叼盘侠”,也是很特殊的吹鼓手,长期以来,中国内部的一些敏感话题,也只有他能够公开评论,退休后,他依然保有这种特权,只是失去了在舆论阵地的主导权,只能在自媒体上自娱自乐,偶尔也会尝尝被删被屏蔽的滋味。还在【环球时报】担任总编辑时他曾感叹:“等我退休了,也当公知。批评政府,遇事多说美国、西方好话。遇中外冲突咱不用冲锋,不用着急,说一堆风凉话,还显得挺高雅挺有情怀的,国家好了咱跟着沾光,而且一边沾光一边显示咱的犀利。国家如果出问题,瞧瞧,我说什么来着!还是当公知好”。
退休后当公知的滋味并不是胡锡进想像的那么美好,三年疫情经历封城清零也经历强制疫苗病毒感染之后,胡锡进终于感受到经济低迷股市乏力的民间压力,从去年开始,他不断谈论他并不在行的经济话题甚至公开点评股市,只是谈经济并不是他的长项,他过去的长项是煽动民粹反美仇美,突然转向关注经济话题,或许是他意识到如果经济持续低迷,财政收入大幅减少,肯定会影响到他的高退休金高福利,甚至影响到被他呼悠过的普罗大众的基本生活,胡锡进关注经济话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心自己的退休生活乃至晚年自己的名声。
更重要的是,现在经济话题也沦为敏感话题,官方不断强调只能唱好不能唱衰,这让擅长于带风向的胡锡进也无所适从。前不久他在微博发文呼吁 ,中国各地政府、机构应该有面对批评和负面舆情的承受力,这样,社会即可减少不必要的紧张。胡锡进说这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所有名人、机构、包括各地政府都要有“对批评和各种负面舆情的承受力”。面对“正常的议论,挨骂就挨骂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中国社会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紧张。
胡锡进明知言论审查是政治体制问题,却避重就轻说是个人问题,胡锡进称追责不必跟舆论跟得那么紧,如果因为一件事突然成了焦点,或者小错被揪住被骂,无需管控舆论,也无需接受“舆论审判”。应该“正确对待”,这样是不是整个中国社会都好一些?胡锡进还称,“现在很多机构账号吓得很经常不敢开评论,太紧张了,太经不起骂了,如此情况总不能长期就这样了吧?”。他说“重视互联网的批评不能变成怕批评,不能战战兢兢的。坦然些,只要自己没大问题,有点小错,被骂了,又咋的?当然了,批评者不能造谣,构陷,那要负法律责任的。”
12月18日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45周年,胡锡进发文有所针对地说,改革开放“需要宪法秩序下的宽松范围托举”,大家都谨小慎微,生怕爱批评或成为舆论焦点,都把很大精力“放在严防被舆论盯上,这怎么行?”弄得挺批评的人很敏感,最后让批评也变得敏感,什么都像是围攻、网暴,慢慢的批评就会受限。胡锡进“苦口婆心”呼吁言论自由,大概是觉得自己曾经拥有的那一点点发言权,也快被收回去了。
中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这是胡锡进很清楚的现实话题,原本外界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寄予厚望,没想到会上不仅没有提出明确解决经济问题的良方,倒是强调控制舆论宣传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路”。而中国国家安全部连续三日发表文章警告不要“唱衰”中国,称“各类意图唱衰中国经济的’陈词滥调’不断出现,其本质是妄图以种种虚假叙事构建‘中国衰败’的‘话语陷阱’‘认知陷阱’”等等,熟悉政情的胡锡进应该意识到,当局就是要堵嘴,进一步控制舆论,限制所谓负面新闻传播。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