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江博解读1-5月中国财政收入数据
作者:马江博(据原文有微调)
一、整体税收上不容乐观
1-5月,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5.1%,而1-4月的是下降4.9%,5月份的税收跌幅在继续扩大。
三大主税里,国内增值税下降6.1%,企业所得税下降1.7%,个人所得税下降6%。
相比于4月,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跌幅还在放缓,但企业所得税比较糟糕,前四个月是+0.9%,但前五个月却由正转负到-1.7%,换算下来,5月单月企业所得税大跌10%,企业的经营情况在恶化。
另外,印花税大跌了18%,印花税是签各种合同时征收的税,比如建筑合同、物流合同、财产合同,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务活动的活跃程度。而即使剔除证券印花税也大跌10%,和企业所得税的大跌正好对应上了。
二、消费税大幅增长,背后是对富人征税的增加
消费税大涨7.2%,是所有主税里唯一一个大幅增长的,而前两个月也分别大涨10%、8.3%,而消费税四大传统类目就是“烟、酒、车、油”,哪一个大幅增长了呢?
烟酒:今年茶叶、烟、酒等礼品级产品的销售严重下降,酒类价格还跌跌不休,不太可能是烟酒。
汽车:前4个月可能是汽车在起作用,但1—5月汽车购置税是负的0.1%,换算一下,5月单月就下跌了22%,所以至少5月份的消费税不是汽车支撑的。
成品油:有可能是,一是今年以来进行了四五次价格上调,二是汽柴油的表观消费量也在不断攀高。
实际上,消费税的本质是“富人税”,重点对一些价格昂贵的东西征税,从去年开始奢侈品就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今年消费总额更是突破1万亿的大关,也对消费税增速提供了支撑,说明富人的消费力还是很强劲的。
三、卖地收入和土地税收实在是有点惨不忍睹,但另外一个信号很有意思
1—5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地方卖地收入)为12810亿元,大跌14%。要是按这个趋势下去,今年全国的土地财政可能连5万亿都达不到,而去年土地财政是5.8万亿。房地产市场的萎靡已经严重影响到各地的土地收入。
而在土地税收这一块,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交易税都在下降,比如契税(-8.7%)、土地增值税(-5.3%)、购房印花税(-18.6%);
二是不动产税都在大幅增加,比如房产税(+20.1%)、城镇土地使用税(+12.7%)、耕地占用税(+21.4%);
背后反映出来房地产的交易在持续下降,但另一个更重要的信号是:地方开始重视并加大对存量固定资产的税收征缴。
早在2011年,上海、重庆就开启了房地产税试点,2013年扩大到北京、深圳等6个城市,2018年又扩容到15个城市,全面铺开虽然仍需时间,但地方卖地收入下滑可能推动这一进程。
而今年以来,房产税/地方总税收的比重已经突破4%(这么多年一直在是2%-4%之间徘徊),这种"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土地财政收入已经跌到了一个临界值,存量资产征税的时代可能很快会到来。
四、非税收入大幅增长,背后有地方“罚没收入”的冲动
1—5月非税收入大幅增长10%,和税收收入变成了一种隐形的翘翘板,而且大有接棒税收的态势。
至于细分起来,主要有三项大头:专项收入,罚没收入和国有资产收益。
前段时间闹起过"倒查风"的事,后来国税总局出面果断辟谣,表示没有全国性查税,更没有倒查安排,舆论才平息。
但是中央没有安排,不代表地方没有动力去做,在旧财政和新财政青黄不接的时候,地方上有着强烈的依靠"各种手段"增收的冲动,如何管住地方政府"有形的手",是我们必须要深思和去规范的事情。
图表援引自:第一财经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