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流行语输入到台湾,意味着台湾人涌入到中国大陆社群媒体和日常接触中国大陆资讯的频率在升高。
尽管使用简体中文,我有意疏离于中国大陆日常用语习惯。但是简体中文母语者有一种惰性,就像被磁铁牢牢吸附在简体中文社群网路上,无法自省语言和心理上疏隔作为一种日常生活抵抗的重要性。
流行文化有种吞噬效应,接受一种流行语言也是在认同一种流行观念,甚至是形成一种同质化的认知模式。
比如当你也学着说“塌房”时,你也是在接受一种过度简单化的“粉丝文化”:这种“粉丝文化”拒绝认同多元、丰富、立体、有血有肉、有情绪有缺陷的公共人格,而是坚持一种扁平化、理想化的表演型人格,一旦不符合这种扁平化人格,便会大呼“塌房”。这是一种支持虚伪和多重人格的流行文化。附庸在这种流行文化上,你也会形成扁平化认知,认为作为公共人物只能有某种刻板的表演模式,一旦偏离这种模式就遭到集体声讨。这种情况是有严重问题的。
一个人是有多重侧面的。为了迎合“粉丝文化”,公共人物不断调整自己的公共形象,塑造虚假形象和多重人格,来换取公众欢心。这种做法的结果只会是全社会崇拜伪善和造作。公共人物本来是承担塑造社会和影响社会的角色,但是反过来变成了社会的玩偶🧸被社会依照虚伪造作的方式来捏成公众喜欢的表演型人格。
从“塌房”案例来看,一种扁平化的二极管式认知模式会在这种语言使用者之间传播。当你开始这样讲的时候,你也是在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方式来认识社会。甚至你也是狂热的群氓文化中的一员。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在提日常生活的抵抗有多重要:不论是中国大陆人,还是台湾人,又或是香港人,都不应该主动放弃抵抗一种被削平维度的流行语言,尤其是这种流行语言来自极权国家极容易发生单向度思维的群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