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巨婴喜欢指责别人“双标”】正常人的价值观是个不同价值因子的集合,不是左或右的单个价值因子。所以,正常人才不会是个左右一根筋的精神单线人。这对头脑大致正常的人来讲,是个人间常识。但一些神州才俊好象没有这个常识,以为一切都要服从或左或右的单一价值,否则就是双标。这有点让人不寒而栗。纳粹、三K党、毛左等左左右右的极端分子都是那种单一价值因子的单层人。
世界上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原则?放之四海而皆准意味着不分场合,不分语境,不分时空和人群,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不加思索、不加辨别地运用到任何事情上。如果有的话,这种原则也是少之又少。西方传统中有“道德黄金律”一说,就是耶稣那句话:“你要别人如何对你,就要如何对待别人。”中国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但角度不同,就是孔子说的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称之为“道德白银律”。
不管是“道德黄金律”还是“道德白银律”,都是高度抽象的原则。只要稍微具体一点的道德原则,就需要人运用理性和判断力,放到具体场合、语境和时空中才有意义。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价值观的多样化。所以,正常人的价值观是个众多因子组成的集合,仔细看像个大杂烩,既不单一,也不纯正,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矛盾,甚至在不同问题上“变来变去”。那种纯之又纯,一以贯之的这个派那个派,或这个主义那个主义,在生活世界很恐怖。看看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物,在不同时间和语境既不不矛盾又不变、理想纯正单一的,大多是极端分子,人间祸害,或者被祸害利用的脑残。
人们有个误解,就是要把同一个道德原则,以同样的方式,不分语境场合地运用到所有事情上,才算前后一致,不被说成“双标”。但除非是“道德黄金律”和“道德白银律”,一旦把普通道德原则运用到具体事情下,结果不可能是单一的。
基于经验和常识,在生活世界指责别人“双标”的大部分是些心智巨婴,他们不明白一个正常成年人每天都在做的事,就是把抽象的原则运用到具体事情上。背诵道德原则这种事,连五岁小孩都会,但遇到具体事情,他们还需要大人教才知道怎么处理,因为他们没有把抽象原则运用到具体事情上的能力。
换个角度讲,如果有人在一切条件相同(相同对象、相同事件、相同语境等)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标准,那当然是“双标”。但 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情千差万别。比如,这几天争议很大的美国校园抗议活动。有人说要支持香港学生争自由的抗议,也必须支持哈马斯的拉拉队抗议,否则就是“双标”。在这种指责上,正常人看到的是缺少分辨具体对象、具体事件和具体语境的能力,也就是上面解释的缺少把抽象原则运用到具体事情上的能力。同样是抗议,在出发点和实际效果上可以是争民权,争自由,也可以是维护独裁,维护暴力。分辨这种差别,其实不需要太高的心智,运用常识就够了。
不只是在这一件事情上,在以前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上。有时候看电视上不同政客的代言人辩论,一方理屈词穷,就会指责对方“双标”。听到这个词,不用再看下去,你知道这种才俊脑中已经一片空白。
总结一下:除非是“道德黄金律”或“道德白银律”那种极为抽象的原则,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原则,可以不分场合、不分语境,不分具体事件和诉求,不分人群、时空地普遍适用。心智不成熟的巨婴喜欢指责那些有能力把抽象原则运用到具体事件上的正常人“双标”。更简单地讲,巨婴都是教条的奴隶,心智的侏儒。当听到有人发出“双标”的指责时,头脑中一定要清楚那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