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绳:1998年底开始查档案,查了12个省档案馆和中央档案馆。因为我2001年就要退休,所以拼命的查档案。
有的县档案馆很不好查,我到信阳档案馆查档,不给查。但凤阳档案馆让查。信阳不让查,我就去河南省省档案馆,要我找省委秘书长签字。新华社河南分社的朋友帮助找秘书长签字的。河南省档案馆查 了几天,缩微胶片的档案,查起来很费劲。用手摇一段,抄一段,中午吃饭就把记录本带出来,下午再换一个本,大概用了七八个本吧。看到很恐怖的资料,我怕本子被没收,这样不管怎样,起码可以带出来一部分。
去一个档案馆最顺利的三四天,最长的一个星期,每天查两车(拉案卷的小推车)档案,觉得有用的就复印,复印很贵,一张纸就两块钱,调一个档案就两块钱,一共花钱花了两三万。这些复印档案我已捐给南京大图书馆了,他们已经编目,可以查阅。我的书大概70%是用档案写的吧。
由于条件限制,我只是查阅一部分档案,我估计我只看到关于大饥荒档案的一部分。如果将来档案全部开放了,对大饥荒可能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但这是以后人的事,我无能为力了。
---东方历史评论|杨继绳:为什么伟大的理想造就了“伟大”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