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乌军打的更像是1944年底的突出部战役,是孤注一掷的军事冒险,在实力强大的对手面前,终将迎来失败。1944年的突出部战役失败的原因早已盖棺定论,主要是4个方面:首先是资源和后勤不足;其次是兵力大不如前;其三是制空权的丧失,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便是战略形势的误判,希特勒对战局的估计过于乐观,未能充分考虑敌我的实力对比。
咱们就可以拿这四条,到现实中去一一对比一下了:第一,后勤不足,乌军能与俄军周旋这么久,无非靠的就是一套“打后勤”的战朮。这一回乌军入库作战,首先打的也是俄军的后勤。后勤补给从来就不是俄军的强项。至于在库尔斯克的乌军,只挺进了30km,而且其战线没有那么突出,后勤暂时无忧。第二,是兵力不足,装备方面就不用说了吧?如今的俄军已经实现了全面的摩托化,并正在向自行车化迈进,而反观乌军,装备上是越打越强。第三,空中优势,这场战争中最搞笑的地方,就是看似现代化的俄空天军,连自己的领空都不敢守护,今年的库尔斯克和去年的扎波罗热的最大不同,就是乌军掌握了局部的空中优势,所以它才能放心的挺进。第四点,战略形势的误判,恐怕这是最容易被误判的,尤其是一旦探讨长期战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给俄罗斯和俄军,附上一层“苦战不退”的光环。事实上近代以来,不依托盟友的俄国单挑对手,基本都很难取得胜利,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就是最鲜活的例子,二战其实可以算是个例外。
综合这四点,究竟是谁,才更像是1944年的那个地堡男孩呢?
https://t.co/S8myyVdGsY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