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富先强,习近平过早地将权力凌驾于富足之上,可能犯下了巨大的战略错误|外交政策杂志最新专栏
这篇文章围绕习近平的战略选择,探讨了中国如何在其国力上升之前将权力置于经济富裕之上,提出了可能的战略失误。文章回顾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强调了邓的低调积累财富和优先经济发展的战略。然而,习近平的策略则更加关注军事和全球竞争。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军事支出国,但其人均国民收入(GNI)仍然相对较低,约为美国的六分之一,类似于墨西哥和阿根廷的水平。这个权力与财富之间的不平衡正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尤其是在全球经济面临困境的时刻。
习近平的战略背离了邓小平的著名外交策略“韬光养晦”,更早地在全球舞台上展现出中国的力量。这种“未富先强”的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引发了新的权力与财富的辩论。文中提到,国家通常需要通过积累财富来建设军事力量,而过度的军事投入可能会损害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繁荣,进而限制其继续增强军力的能力。
文章详细探讨了两种主要的权力与财富困境:第一是“枪支-黄油-增长”之间的权衡,即国家预算可以用于军事、民生或经济增长,每一方面的开支都会减少对其他方面的投入。然而,中国目前的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仅为2%,远低于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中国领导人清楚苏联曾在这一方面遇到的问题,并希望避免重蹈覆辙。
第二种困境则是“枪支、黄油与开放”之间的权衡。习近平优先考虑与美国的超级大国竞争,削弱了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这可能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构成严重威胁。在过去50年里,中国通过开放市场,吸引了来自西方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使得中国能够迅速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竞争转向地缘政治,安全政策开始影响贸易和投资流动。西方国家如今采取的“去风险”政策正在限制中国进入全球市场、技术和资本的能力,这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超级大国地位构成了直接威胁。
此外,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正在急剧下降,其经济模式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萎缩和青年失业率上升等挑战。中国在2010-2014年期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8.6%,但到2020-2024年已经下降到4.6%。预计到2029年,这一增速将进一步下降至3.3%。尽管经济放缓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是常见现象,但与这些国家不同,中国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的门槛。这意味着中国在实现从出口和投资驱动型经济向以国内消费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型时将面临更大挑战。
文章还指出,中国经济模式中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尽管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连续二十多年超过40%,但这一比例在发达国家中显得过高。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将国家安全定义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进一步表明他的政策受到中美竞争的影响。通过加大对国家安全的投入,习近平推迟了经济模式的必要调整,这也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
总结而言,习近平原本可以选择一条更为温和的道路。他可以减少对明显具有进攻性的军事武器的投资,专注于防御力量,以降低其他国家的威胁感知。此外,他可以选择更少的外交对抗政策,缓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恐惧。然而,习近平的选择加剧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美中对立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
总体来说,文章通过分析习近平的战略,阐述了中国面临的“未富先强”挑战,并提出了可能的战略失误。
原文链接[https://t.co/yAIvPsNgH7]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