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光耀:文革時期的撲克牌
毛澤東時代的文革有一怪,先是不賣撲克牌,它是西方勢力,禁了。後來賣了,又不讓叫,把西方勢力的撲克牌硬改成了中國特色,叫文娛片。說起來就好像痴人妄語、天方夜譚,卻在並不遙遠的過去真實地發生過。文革中的荒唐,只有我們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出來的。
由於撲克牌是 我國最大眾化的娛樂品,停產停售撲克牌後,「革命群眾」包括「造反派」、「紅衛兵」等最革命的「革命派」也因缺乏撲克,無法進行「革命娛樂」而大為不滿。感到撲克牌並不是「四舊」,而是撲克牌上的JQK人頭牌是「四舊」,於是去掉人頭牌,把JQK圖案改為有革命內容的,或中性內容即不含封資修內容的。「破四舊,立四新」,改造後的撲克成為「立四新」內容之一了。有的還把「A、J、Q、K」改成「1、11、12、13」。有的撲克外盒印有毛澤東語錄或詩詞或林彪題詞。
大約在70年代初期,撲克牌又恢復了生產。儘管有傳聞撲克牌是中國人的發明,可12世紀時馬可·波羅把這種紙牌遊戲帶到了歐洲,成了西方勢力。於是,重新復出的撲克牌被劃清界限。當時,全國統一的名稱是:文娛片。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