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篇雄文,是今年读到的最好文章,全文2万6千字。
解释清楚了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工业奇迹。
同时批判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社会制度对一国繁荣的重要性,法治不健全、体制剥削人民的社会不会产生增长或正面的变化。
获诺奖的阿西莫格鲁在前言和书的中间都预言:实现了民主选举制度的埃及会从此走上工业化的坦途。但是他们失望了,埃及到现在没有走上工业化的坦途。
1
真的是自由民主的政治经济制度就能发展好经济吗?
政治和金融制度“全盘西化”的拉丁美洲没有做到,工业、科研、教育基础雄厚的东欧和俄罗斯在引进西式民主制度和全面拥抱“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去监管化”的市场经济改革后也没有做到。
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斯蒂文·贝克特(Sven Beckert) 精辟地指出:“当年的大英帝国,作为第一个开启工业化的国家,并非是一个后来人们所描绘的自由、开明和廉政的国家。相反,它是一个军事开销庞大的、总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奉行干涉政策的、高税收的、债台高筑的、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官僚集团和强权国家。它也绝对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
而德国和俄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崛起的时候是权威性政府,也不是靠民主、自由和人权。
2 英国工业革命
英国大概1760年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他西欧国家晚一些,大概半个世纪之后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二战以后就都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美国与其它欧洲国家差不多时间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差不多也在二战前后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日本起步更晚一些,1870年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1970年左右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亚洲四小龙”起步更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启工业化,很快就进入高收入俱乐部。
文艺复兴初期的1450年左右到1750年前后。欧洲封建君主和城邦国家在这个时期经过频繁的大规模战争,打造出一些有规模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包括法国、荷兰和英国。民族国家用处很多,它在国内可以通过清匪反霸和“全民皆兵”的政策,形成中央集权,组织起来的人民,创造统一市场,建立统一财政、军事、运河、商业网络。这样的国家对外才有能力发动持续的战争并抢夺贸易通道,然后通过垄断贸易而发财。
利用国家能力,可以通过重商主义的国家发展战略开启全球市场开拓和商业竞争。
它们将美洲掠夺来的黄金白银在亚洲换取手工制品,再运回欧洲赚取垄断利润。他们也将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拿去非洲换取奴隶,再将奴隶运到美洲去种植甘蔗和其它经济作物,再运回欧洲赚取垄断利润。
最后,欧洲国家间的激烈竞争迫使许多地理大发现和殖民开拓的后来者,比如英国,采取制造业立国的道路。制造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生产出来的产品需要通过各种销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全球各地才能够实现资金周转与资本再积累。的确,通过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各种三角贸易而大发横财的一大批富裕商人,除了发现和利用非洲的奴隶和殖民地原住民之外,他们还发现了蕴藏在本国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这诱导他们到农村去利用农民闲暇时间的廉价劳动力,组织他们生产按指定的产品进行生产,再通过熟悉的商路将这些产品卖到世界各地。
这个过程进一步孕育了工场手工业繁荣和原始制造品的市场发育。大批量的手工制品需要市场销售网络,这不仅刺激了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比如兴修运河网络和支持环球航行与新殖民地开发,也刺激了大量劳动力进入销售行业,比如创立夫妻买卖铺和远距离经商。市场这个东西是被创造出来的,里面的主干道和毛细血管都形成销售网络。只有形成了巨大而统一的的世界市场才能引爆以规模化大生产为竞争特征的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用手工制作的机器来量化生产最终消费品,尤其是纺织品,而量化生产如果不能量化销售,卖不出去,便没有人愿意采纳这个新技术,你把技术免费送人也没有用。因此引爆第一次工业革命需要长时间孕育统一、安全的世界市场。
人类能够用机器规模化大生产的东西首先是棉纺织品。第一是因为棉纤维细长而富有弹性,便于机器操作。第二是纺织品的生产可以分成很多生产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因此也是机器首先代替人力的部门。第三是纺织品的收入弹性很高,世界市场非常大,能吸收天量的规模化大生产出来的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