戡乱战史之检讨
八年抗战,国力损耗过甚,共匪利用抗战中扩充实力,抗战结束后,即行叛乱,我不仅失去战后和平建国机会,最后且失去大陆,此一血泪斑斑之史实,吾人似不能因有惨痛之一面,而忽略其有教育针砭意义之一面,为求将来之成功,不能不对此役作坦率之讨论。
1.急于复员,并编军队:战后复员 当然是对的,但另一个战争在开始,在心理及实际上,皆不容许松懈下来,在共匪全面叛乱之下急急复员,的确是不切实际的措置。与复员并行之并编军队,原则上当然也是非常正当的,但时机和方法则大有问题。假如以军队用于屯田生产,以我国幅员之广,自有容纳之地,以后状况需要成立二线兵团时,亦不至于一无所成。假如用缩编而不拆散的方法,亦当不致如此破坏军心,损害实力,影响那样深远,结果如此恶劣。
2.重划省区,撤消地方武力:东北九省,在日治时期治安组织、户籍地籍之整理、交通通信、工业农业发展,俱有良好之基础。日军投降后,伪满各级地方政府,预发三个月粮饷,封存各种籍册,等待移交。我们在接收之前,即重划省区,变更疆界,此一措置,实在不合时宜,只增加接收困难与纷扰而已。又抗战中某几省地方游击部队,维持广大敌后政权,与敌伪共匪搏斗八年之久,胜利之后,一纸命令将该项部队撤消,如是共匪不费一兵一弹,填补此项真空,而奄有数百县份之广大区域。假如不如此做,共匪何能捡此便宜?我们何至如此吃亏?
3.接收漫无政策与纪律:胜利后接收陷区都市及工业区,只封存现品,使工厂陷于停顿,而不求维持及扩大生产,恢复经济之正常循环。某日人云:“你们只是接收物资,未能接收事业。”我们的接收当局听了此种评论,不知作何感想。又若干接收人员之化公为私,监守自盗,纪律荡然,尤令人齿冷。
4.政治乏力与经济崩溃:我们的地方政治,仍沿用旧式做官那套办法,多数犯了命令主义、形式主义的毛病,所以政治的基础,不是一个正三角形,而是一个倒三角形,一遇共匪这样的敌人,因为掌握不到民众,便处处显得软弱乏力,无法对匪进行斗争。而后方省区之征兵征粮,亦未能满足军事要求。且八年对日抗战,财力已频耗竭,再加接收处理失当,浪费国家资财,及共匪叛乱,到处破坏,以致物价飞涨,军公教人员无法维持生活,民心士气俱蒙恶劣影响。
5.单纯军事对匪作战:剿匪是一个总体全民全面的战争,我们单独以军事孤立作战,其他方面在观念及作法上,根本不是动员作战,而是牵制作战,尤其因为政治乏力,组织掌握不了民众,自然无法发挥运用民力,这样的孤军作战,自然难以持久。至军事全盘逆转时,再喊总体战,已经无补于事了。
6.不当的军事计划与指挥:一上来就轻敌,对匪情判断不切实际,一再吃亏后,还是如此。同时因为匪情判断错误,作战计划也成为与实况不符的东西,而作战军之编组与指挥,也始终没有走上可胜的途径。我不明白为何老是将兵分散各地,让敌人一点一点的吃掉,而不能组成机动攻击的若干兵团,向敌人进击,将敌人击灭追散。我不明白为何不能授权最了解情况的前线指挥官,依战地具体情况,全权指挥军队作战,而由远离战场的司令部遥遥控制,作过时的处置,道理何在?
7.匪党的组织与宣传:共匪最大的本领是组织与宣传,而组织与宣传两者是相互为用的,共匪的组织具有高度严格与秘密性格,对人、事、时、地、物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能由无而有,由小而大,由弱而强,逃而不散,败而不灭,灭而复生,全靠此一特长。我们可以说:共匪的目的物是政权,工作对象是民众,工作手段则是组织,而宣传乃与组织平行的两支利剑,以宣传(教育)巩固组织,以组织扩大宣传,尽管共产主义的理论是落伍不堪的东西,但他的宣传甚至谣言攻势,对内发生凝结作用,对外发生吸收作用,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
8.匪谍的渗透与埋伏:由组织宣传产生的另一特长则为渗透与埋伏,大有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之势;反转来说,也证明我们的组织太松懈。不容讳言的,在我们党政军的决策机关,都难免有匪谍的渗透埋伏,或导致政策之错误,或阻碍延缓政策之有效推行。我们的作战计划命令还未出门,匪已经先知道了,先布了陷阱,等我们去上当,这样而言与匪斗争,不吃亏真是奇迹。此外匪对农村、工厂、商店、学校等,都有自然或强迫(恐怖恫吓)的埋伏,今天说反共,必须要从这些地方反起才行。
大陆的失败,不是共产主义的理论谎言把我们打败的,更不是民众信仰了共产主义而致我们失败的,而是共匪运用了组织,控制了民众,渗透了我们的阵营,施用了毒辣的谋略,加上我们自己造成的众多错误而致失败的。
---剿匪经验总结
作者: 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