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班子,小作坊,到大厂,聊聊我的职业故事。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平面设计,加入了一家三线城市的民企,主要负责店面包装和宣传物料的制作。干了几年,升到了经理的位置,也开始带团队。
不过,因为年纪轻,感觉hold不住办公室政治。民企老板的风格又很……那个。最终选择离职。
离职后,我尝试自己创业,接了各种项目,什么婚庆策划、包装设计都做。但方向不明确,摸索了好一阵子。
直到后来接到一个网站制作的项目,才算稍微找到了点方向:与数字时代接轨。
2012年,我们开始涉足苹果App开发。当时算是赶上了行业的大趋势,业务增长还行。
不过,我和合伙人都不是那种喜欢社交或者抢资源的人,所以更多是接外包的活,生活上也图个安稳。
这样的模式维持个小日子还算不错。
那几年,我第一次去美国参加Macworld,之后,因为家人的打工度假签证,又去了新西兰和澳洲旅行了两次,感受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些经历让我萌生了移民的念头。2015年,我开始研究移民的可能性。
一开始找中介,但不太靠谱。后来发现新西兰的银厥签证适合我,就开始备考雅思。
因为平时看美剧和电影比较多,英语底子没怎么丢,雅思G 类6.5分也顺利通过了。
2016年,我正式来到新西兰,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本土的电商公司。当时完全是从零开始,面对洋人同事的全英语环境,刚进去的时候一脸懵B。
磨合了好几个月,才逐渐适应。
后来公司业务重组,我决定转型做用户体验设计。5个月的求职,最终进了Les Mills(莱美,算是健身行业的中厂),正式转型为用户体验设计。
疫情期间,公司裁员,我又去了新西兰的"大厂"沃达丰Vodafone,类似国内的中国移动。
是个不错的平台,但节奏比较慢,特别注重Stakeholder Management,做事讲究"圆滑"。而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件或技术公司。
然后我跳槽到了Xero,主板上市的SaaS公司,全球几千员工,算是和Atlassin、Canva这些公司一个梯队的大厂了。
第一两年学到不少,后面也躲过了疫情之后席卷整个科技圈的大裁员。
现在第三年,开始觉得成长的空间有限,总觉得少了点冲劲和挑战。
这一年开始把精力投向个人项目,寻找更多发挥创意的机会。
年底回顾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理想状态还是在主业中实现更多创造力,而不是完全依赖副业来释放热情。
如果要给年轻人一点建议,我还是觉得,毕业后最好能进大厂试试。
大厂的筛选机制会过滤掉不靠谱的人,和高标准的同事合作,会对你做事的标准和品味有很大提升。
而且,大厂的资源和框架能让你快速上手,更系统地理解工作的方法论。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很多大厂的框架也在慢慢失灵(草台班子理论是真的)。许多破坏性的创新都是小团队带来的,这让选择职业路径时更需要结合个人性格和目标。
如果有师傅或者导师指点,或者能有一些可以深入交流的同事,那些资源往往会成为你后续职业发展的保护伞。
我当年刚毕业时,人在八线城市,没啥眼界,也没机会进大厂,信息也比较闭塞,和现在不一样。
回头看,我觉得自己挺幸运的。当然,努力是必须的,但抓住当时市场需求的契机也很重要。
在转型用户体验设计的那段时间,我投了几十份简历,面试了十几次,才拿到第一个机会。但如果没有当时市场的整体上升,这种努力也不太可能有结果。
有了第一份像样的国外工作,算是通过了"新手村"。之后的路虽然还有挑战,但没那么难了。
语言是最大的一个障碍。但一旦突破,其实它也是一个开关,后面你的地图就会被点亮了。
语言下面其实是心理和文化,这点我也还在摸索。以后再深入聊一聊。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