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刚开始做记者的时候,单位是所在省最大的都市报,在全国也算知名,那时候,传统媒体记者压力比现在小,然而,乱象也不少。比如像我,如果去了下面市县,只要跟政府联系,基本都是宣传部副部长一级接待陪同,好吃好喝,说不定还想要给你搞点土特产。娱乐线和财经线的车马费很多,而深度调查记者,听说有的人,一个月做四个选题,其中有一两个选题是在为自己搞外快。这种情况,我所在报社还算好的,其他一些小报社那才叫乱。而更大的媒体中,有点新闻理想的媒体还行,中央部委下面的报纸,或者电视台,为了搞钱非常没下限。很多人有新闻理想,但也有很多人眼里只有钱。记者那点芝麻大的权力,也在拿来寻租。
幸运的是,我可能是因为天生适合做记者,所以报社也愿意给我机会,没有走在那条路上,也能勉强生活。我先后做过文娱、编辑、社会新闻、地理调查、周刊和深度调查、时政新闻,很快就在第二家报社成为了部门主任,差不多二十六岁就开始做采编管理,而相应的同事们基本都是三四十岁的年纪了。这个过程中,遇到过人渣媒体人,也遇到了有不少特别单纯,特别具有新闻理想的同事,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理想主义,这让我深受感召。
我做过大量的暗访,也很容易进入工作角色,为了采访分分钟变成一个演技派。如果有需要,我也可以成为一个中国所谓情商很高的人。但脱离了工作,我根本不愿意跟工作中认识的人打交道。不少官员或者商人,在工作接触后,事后主动联系,约着一起去唱个歌,或者喝个茶,或者干脆拿着项目过来求合作之类,我基本都敷衍了事。如此,也就基本不会交上朋友,当然也就错失了很多发财,或者转调政府部门工作的机会。不是清高,我也喜欢钱,主要是性格有缺陷:怕麻烦。觉得工作中演戏,生活中还要演戏,有点疲惫,也就罢了。
好处就是,做新闻就是做新闻,不会主动去碰钱的事。而且,实际上那时候,我穷得基本也不关心每个月工资具体多少,因为确实也没多少钱,但也勉强够花。很多调查记者在工作中受到过打击,我虽然也遇到一些危险,但从来没有真正遭受过一次来自采访对象的真实伤害。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确实没什么邪念,做新闻就是做新闻,而且没抱着恶意,我从不会故意想要攻击谁,只是想要把真相报道出来罢了。即便是负面新闻的一方,大多也能感受到这一点,所以会有不爽,但基本不会有私仇,没有私仇,也就不会刻意绞尽脑汁想要报复我。(也可能是运气好)
但我并不是不懂经营。恰好相反,从我在腾讯网工作时,工作内容已经涵盖了从内容到经营的全流程,而且,我负责的某些频道就是纯粹为经营而做的,我本人也要对网站的流量和经营同时承担kpi。这时候,我的工作已经涉及到很多频道,一大堆的同事,以及多家广告代理公司的收入。再更后面的工作,更纯粹是经营,而且大多是内容变现了。我清楚如何把内容变现,包括如何把内容流量转化为电商流量、如何弄直播带货等等,因为都做过而且成功过。只要有流量,要变现不是太难。
但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新闻就是新闻,如果想要确保新闻的客观真实,做内容的就要独立于经营之外。这样,也有利于打造新闻的品牌影响力。
其实,放到自媒体平台上也是如此。现在很多自媒体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传统媒体。然而,对一个自媒体来说,最大的生命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容,而不是其他花活。一个不慎,之前的品牌信誉度就会遭受重挫。
我因为过去工作的经验,清楚明白自媒体如何才能在平台广告之外,更多的实现变现。但越是清楚,越是轻易不会去碰,因为得不偿失,当然也是嫌麻烦。
如果不做媒体,我原本以为离开中国后会做跨境电商,因为无论是中国境内电商、直播带货和跨境电商,我之前都有做,而且还行。然而,做生意,哪有做纯粹的媒体内容快活,我一生最开心的日子,就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做新闻的时候。不断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顺便还能有点公共价值,何其快哉!一旦人为了生意奔波劳碌,每天就陷在了盈亏和资产负债表上,还要对股东负责,心力憔悴,幸福指数狂泻而下。还不如做一个单纯的媒体人来得轻松写意。当然,这主要是我个人心态问题。
至于想要变现的想法,这个原本无可厚非,毕竟人不能单纯靠掌声吃饱肚子,但对自媒体来说,变现的方法一定一定不能去伤害品牌信誉,否则得不偿失。
好吧,其实写这个,就是看到李老师的事情,有些感慨。其实,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包括他接受的采访,我完全没去看过。我所知道的,完全来自不时推友发送的,大约三百字内的短消息。太长我就懒得看了,因为我觉得,这件事具有八卦价值,可以炒流量,但不具备公共新闻价值。
忍不住感慨几句,只是分享个人心得,李老师这样的号做起来很难得——不是对某个人有什么好处,我也不认识李老师,甚至从来没交流过。而是我觉得,需要有这种类型的平台,来说出一些很多中国人没法展示在中国常规媒体上的新闻。以前我在门户网,因为没有新闻采访牌照,就让社区搞了一个媒体报料平台,其实就是社区多开一个版块,结果每天各种新闻素材源源不断的用ugc的方式呈现出来,搞得我天天接宣传部门的电话。中国是一座压抑的火山,表面只是飘点小烟,其实内里岩浆冲上了一万度,波涛汹涌。中国人需要有发声的出口。一个李老师其实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哪怕是通过舆论的监督,社会的关注,能倒逼中国政府做出那么一点点进步,也算是好的。即便政府我行我素,也可以起到唤醒中国人的作用。中国的进步,不是靠单纯几个人喊喊反共口号就可以了,需要的是中国更多人自己的觉醒,甚至包括执政党内部一些人的觉醒,而最有效的,就是让大家享有充分的知情权,真正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
也希望李老师这个号继续坚持下去,不要因为钱的事情改变内容的纯粹。其实现在的挫折不过小事罢了,更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内容,没必要纠缠在这种烂事身上。不论对错,坦诚才是最好的公关手段,不要小瞧用户。真正的强者,全身上下,嘴巴最软。其实接受王志安老师的采访,还不如学学他的心态,一路走来,毁誉不断,何尝惊慌失措过。我个人觉得,做自媒体,还是要有颗大心脏才行。
更希望,有越来越多类似李老师的新闻自媒体平台涌现出来,那就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