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也不是,美国的电影市场可以说是最排外的电影市场,外语片票房占比常年低于3%,外语片影史冠军仍是二十年前1.28亿美元的《卧虎藏龙》,就好莱坞更愿意做文化挪用,而美国本土观众更愿意看《花木兰》式文化符号拼贴的电影,都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辗转腾挪。而真正的外语片想要在北美地区多增加些屏幕,除了要提前申报做好分级外,还要加上配音,联系不同的发行商,而最后票房不理想的可能性却非常高。
与美国不同是中国的电影观众可以说是全球最接受多元,也最愿意接受他国文化的一批观众。先不说中国市场长年是好莱坞的第二大票仓,日本电影最大的海外市场,就说2024年,台湾的《周处除三害》在大陆票房6.65亿元,是台湾本土票房的五十倍;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票房1.27亿元,是泰国本土票房的三倍;印度的《因果报应》在大陆票房7800万元,是印度本土票房的四倍。就如果回顾历史,其实更夸张,泰国的《天才枪手》、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西班牙的《看不见的客人》、法国的《坠落的审判》等等等等,这些电影都在中国的市场上获得了比本土更高的票房收入,而且不论他们是商业电影,还是文艺电影,只要电影本身质量出色,都会取得不错的好成绩。
就中国电影观众是看着国外电影成长起来的,加上习惯了看字幕,所以国外电影只要本身质量尚佳,都会在中国电影市场有一席之地。而随着中国近几年本土电影开始成长,原先的国产保护月也不声不响的被取消了,而原来的淡季比如接下来的三、四月,就是各种国外引进片的天下了。
就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市场国外引进片越来越多吧。中国观众愿意看黎巴嫩《何以为家》中展现的难民儿童的泪光,为越南《碧瞳》的湄公河恋歌潸然泪落;既沉醉于巴西《中央车站》的公路哲思,亦感动于伊朗《一次别离》的生活褶皱。就这种跨越文明层级的共情能力,和睁眼看全球的文明高度,也只有在中国电影迷身上看到。就这种独特的文化消化能力,或许正是中国电影市场最珍贵的底色。期待未来银幕上,柬埔寨的竹编匠人、秘鲁的羊驼牧者、塞尔维亚的桥,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影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