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看到雷军成为中国新首富,意味着新时代要来了。但很多人知道雷总为什么要 all in 造车吗?原因很多人都不太可能知道。
我看到ultra发布,10分钟 6900 辆,说实话意料之中。首先非常佩服小米做产品的能力,以及雷总做营销的能力,当时预售的时候还是 82万,先拉高预期,然后实际售价53万,直降30万。这就是“锚定效应”,简单来说就是人会先受第一印象的支配,这就是一个锚,之后定价低,消费者反而觉得便宜,即使这个商品的实际价格并不低,但你会有一种占便宜的心理。(所谓思维模型)
当时su7也是这么玩的,先开了技术发布会,各种宣传性能、堆料、用户体验、工厂制造质量等等。直接拉高用户预期,让用户以为会定价很高,最后实际定价21.59万,比特斯拉还低一点,直接卖爆。就这营销手法,web3的很多人得学一辈子了。
言归正传,说回雷总为什么要 all in 造车,这其实外传了有很多个版本,各种说法都有。我来说一下我了解到的原因(你们可以当作八卦听)。
先说逻辑上的两点原因:
1、小米需要第二增长曲线。
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所谓iot市场的规模也并不大,小米的营收从2022年就开始下降了(2021年 3283亿,2022年 2800亿),市值也就3000亿。像国内的 oppo vivo 也是一样,大家都需要第二增长曲线,不然这公司也就只能那样了,稳稳的不涨的营收,一点点利润。而智能电动车作为极其广大的赛道,很适合小米。为什么说适合?因为智能电动车跟手机一样,都是硬件和软件的结合,只是车作为硬件更加复杂。你们知道为什么很多传统车厂做不了智能驾驶吗?因为传统车厂很多东西都是外包的,你们用的很难用的那个车机也是外包的,传统车厂做不了操作系统,没有做软件的基因。
2、智能汽车会抢夺手机的资源。
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争夺。当一个大的潜力赛道出现的时候,会吸引最多的资本、最牛逼的人才、最多的资源。而智能电动车、智能手机都是软件与硬件的消费电子,他们之间的重合度还是不少的。所以智能电动车会源源不断地从手机厂商上抢夺各种资源,让手机厂商日子过得更不舒服。所以,不得不战。
以上两点是基于公司业务的原因,而事实上我认为最重要和最底层的原因还是:雷总还是不甘心只做成“当时的小米”(营收 3000亿,市值 3000亿,这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已经是不可求了)
底层还是野心或者叫进取心吧。作为先比马化腾、马云成名的人,因为当时“受制”于办公软件的赛道太小,而错过了互联网时代(作为创业者),是雷总心里永远的遗憾。而小米作为手机厂商,其实巅峰也就是全球前三(份额),市值也只有几千亿。这对比于腾讯、阿里来说,仍然只能算个中厂而已。要做最牛逼的公司,就得去最广阔的赛道,手机没办法没机会了,谁能干的过苹果?智能电动汽车不一样,真正的l4都还没到呢,即使特斯拉现在这么强,也不能说格局已定,这意味着在智能电动汽车这个非常非常广大的赛道里,小米仍然有机会成为头部。
其实当时他真的准备在退休了,周受资是他找好的接班人,内部都叫太子。可惜太子走了(具体不能说原因),去了 tiktok。后面手机都给卢伟冰管了,他 80% 的精力都在造车上。还有个小八卦是,chatgpt出来之后,不少人(都是国内大佬)想让雷总搞 llm,但因为雷总深知,真正造好车和做好 llm 是很难兼得的,所以即使被很多人游说,他仍然专注在造车上。即使是他这个层次的人,刚开始做一件很难的事情时,都会极其专注。所以我看到不少人东一点西一点,就很无语,哥们,你能干得成吗?
很多朋友来到区块链也是不甘心,不甘心在传统行业只做个螺丝钉,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牛马的活,甚至很多人都是来逆天改命的。借用雷总的一句话“人要相信美好的事物一定会发生”,希望大家都有足够强的驱动力,去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