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s像是DeepResearch + Operator + Claude Computer Use的有机结合体,可以在线分发繁琐且复杂的工作,比如调研最近3期YC投资风格,过去一年里最火的PayFi项目,Amazon某类产品定价趋势等。
你可以看到Agent将分析需求并把任务链清晰写在一个单独的文档上,一步步去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调用大量搜索数据也可能唤醒一个浏览器由Agent去模拟人在网页上互动和探索,最后整理并分析且输出成你想要的格式。不管是一个简单的文档,还是表格、App、网页、PPT等。
就像他们说的“把任务留给 Manus,把时间专注于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发完任务后就可以去干别的事情,直到收到提醒回来检查结果。
感谢Monica创始人Red提供的Manus邀请码,分享一下产品录屏体验和我对于Agent的碎碎念。
我一直在和身边的朋友强调,2025年一定是Agent爆发元年。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匀。市面上大量存在着打着“Agent”旗号其实只是做Chatbot或者最多做一些API Automation的产品,让我们感觉这个Agent不要也罢。但是其实关注一些最聪明的founder和投资人用脚投票所做的事情,你会发现其实新的生态链已经在长起来了。
1. 底层技术趋势:可以通过WebArena(https://t.co/0cQBXPevrH)等来看行业内头部AI使用浏览器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2. 主流浏览器场景:3天前Opera浏览器作为第一个集成AI Agent的主流浏览器 也退出了Browser Operator用AI帮你完成任务 (https://t.co/xfegx2yEZv)
3. 新型AI Native浏览器:最早做这个概念的Arc Browser之外,还有Simular和Fellou等一众快速发展的消费端AI 浏览器。尤其是Simular对于System 1和System2的区分很有趣。
4. 巨头在做什么:OpenAI的Operator没有这么火,200美元每月的成本也让体验成本比较高(https://t.co/VmzKPD4Qsx) ;Claude的MCP协议(Unified Model Context Interaction Protocol)其实最近特别的火爆,尤其是开放的协议模式让很多产品开始做integration,任何场景都可以接入AI Agent来控制(https://t.co/Hqd1QBWJqN);-智谱AI推出的模拟人类操作手机的AI智能体AutoGLM也比较有趣 (https://t.co/i0TWrn4Zd6)
5. 谁在卖铲子:browserbase 创业不到一年,就融资了2700万美元,为AI Agent提供云端的虚拟浏览器环境(https://t.co/aowB3zLcFW)。云服务巨头Cloudflare也刚刚退出了headless browser rendering。 https://t.co/d5WPoedBCY
6. 好玩的产品:@MinionLabAI 是我在web3里看到眼前一亮的DePIN项目。其实是我唯一能看到在极其浮躁的市场中专心做集成,也有幸和团队交流看到过他们对Playwright和MCP协议的集成,是一个去中心化的Operator网络,可以高并发调用每一个节点上的虚拟浏览器环境并且分发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