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币和Marketing
首先先声明我作为普通韭菜对上币没有任何的Inside info,文章内的一切内容都是基于臆想,如有雷同概不负责。
对于上币这件事,除了交易所的核心圈层没有人能知道全貌,但是不妨碍大家对上币标准做逆向工程,根据成功的结果窥探过程。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从时间线出发,在过去一年中分三个阶段探讨。
首先是去年年中开始到11月Move上线前,这段时间的特点是市场是叙事驱动的,讨论度高,热度高,Funding好才是上币的角度。上币的评分标准下肯定有社区的部分,只是多少不好说,社区做好了对上币肯定是有帮助的,但不显著。项目方大多不会在这个角度上太过发力,尽管市场上有KOL轮,但大多只是解锁更好的VC投资,对于内容本身没有太多要求。同样的交易所的新币二级买盘也不错,“社区”是否强大并不是二级买盘的决定性因素。这段时间我称之为无动于衷的阶段。这个阶段代表产物就是SCR,没啥社区热度,但依然靠着合作方和融资上币成功。
去年下半年的Move是里程碑式的项目,现在大家都知道Move是有大量KOL参与的,在三四个月的熊市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内容。从结果来看,没有人知道Move的上币是因为社区强大还是上了Upbit,或许两者都有可能。但Move在上线后很好的表现让大家反向解析Move的成功,优秀的Marketing和KOL的engagement是必不可少且可以复制。
另一个导火索是后面的Meme狂潮,由于Meme项目的价格和车头高度相关,稳住价格也需要大量的社区买盘,一些“KOL驱动/主导”的MEME实现了币安合约的速通,让有志于上币的项目方会无限放大Marketing的作用。从结果倒推过程,多花一笔钱做Marketing,看起来更有机会上币。我称之为一见倾心阶段。这个阶段代表作是Solv和Kaito,一个买了不少流量,一个自带不少流量,流量经济的冲击让他们上币成功。
再就是Meme项目破灭之后,大概是2月份香港峰会前后,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做起了Marketing agency,所有项目都开始搞起了KOL轮。Agency让KOL发的内容千篇一律,十篇文章九篇内容相似,剩下一篇直接抄袭项目方给的文案。KOL轮成了黑奴轮,每月按照内容解锁代币,不发文章就不给解锁。KOL们公开讨论哪家的Deal强,哪家的轮次好,为了谁价格高谁额度多还没少撕逼。某种意义上Marketing成为了标配,谁不做就成了异类,而这就丧失了Marketing的初衷了。这个阶段我称之为两看相厌阶段。
其实纵观最近上的币,首发的Wct,Kernel,Gun都不是pre TGE讨论度很高的币,唯一一个讨论度极高的Baby我觉得更多是遵循对赛道龙头的尊重上的。社区讨论多的热门项目反而集中在了Wallet IDO/Alpha - Perp这条路径上。在这个角度上,Marketing做得好-热度高-上币的逻辑似乎又不好使了。这里我个人的理解是社区一定还是有用的,但是会更动态的去看。对于一些靠刷量和Marketing获得的虚假讨论度和上币就不太产生关联,而对于一些有真正讨论的,有长期社区的项目,依然是决定上币的重要因素。
这篇文章很早就想写,但是一直提不起笔,因为有太多朋友躬身入局,怎么说都不好。但看到一姐否认了一些Marketing agency和对项目方说marketing能增加上币的权重的推,就大概写写我对这两者关系的思考过程,希望大家能看个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