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布坎南有关二战的专著:《希特勒、丘吉尔与不必要的战争》——历史的镜鉴与地缘政治的启示
布坎南(Patrick J. Buchanan),是美国资深保守派政治评论家、前总统候选人,以其对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洞察闻名。他曾为尼克松和里根政府的顾问,并在外交领域以质疑美国干预主义和挑战主流历史叙事著称。
《希特勒、丘吉尔与不必要的战争》(Hitler, Churchill, and the Unnecessary War,2008年)是其代表作,以历史修正主义视角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后果。
布坎南在此书中提出大胆论断:二战并非不可避免,而是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和法国——外交失误的产物。他聚焦丘吉尔的强硬立场,批判其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全球灾难,同时分析希特勒的动机及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缺陷。
这部约400页的著作以丰富史料和清晰逻辑,挑战“二战不可避免”和“丘吉尔为无暇英雄”的传统叙事。
下面是我综合布坎南的观点、历史资料和学术分析,融入他对北约东扩的看法,介绍本书对当今地缘政治——尤其是俄乌战争——的参考价值,强调政治家远见与智慧的重要性。
布坎南的分析围绕如下几个主题追溯二战的历史脉络。
首先,他从1919年《凡尔赛条约》入手,指出其惩罚性条款——德国支付1320亿金马克赔款(占GDP的2倍)、割让13%领土(如但泽走廊、苏台德地区)、军队限制在10万人——摧毁德国经济,引发1923年恶性通货膨胀(1美元兑4.2万亿马克),为希特勒上台(1933年)埋下伏笔。他引用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的观点:“如果我们故意让中欧贫困化,报复将不可避免。”数据支持其论点:1923年德国失业率达30%,纳粹党选票从1928年的2.6%激增至1933年的43.9%。布坎南认为,英法若通过1920年代的温和外交(如《道威斯计划》进一步减免赔款)化解德国诉求,纳粹崛起可能受阻。
其次,布坎南探讨希特勒的早期扩张,包括退出国际联盟(1933年)、重占莱茵兰(1936年,1.9万士兵进入非军事化区)、吞并奥地利(1938年,98%奥地利人支持合并)。他引用希特勒1933年对英国外交官的表态:“我只想要德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布坎南认为,英法的软弱(1936年法国因罢工未干预)助长了希特勒的信心,但其扩张在民族自决原则下有一定依据。
第三,他分析英法的绥靖政策,聚焦1938年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300万德裔,占捷克1/3领土)。他引用张伯伦9月30日的演讲:“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布坎南认为,绥靖理念合理,但时机错误,导致1939年德国占领捷克全境,暴露英法军事弱势(1938年英国空军1200架,德国2600架)。
波兰危机是布坎南的核心论点。他将1939年3月31日英国的战争保证视为二战爆发的转折点,引用张伯伦的承诺:“若波兰的独立受到威胁,英国将全力支持。”(议会记录)他认为,这一保证缺乏军事可行性(英国皇家海军无法进入波罗的海,陆军仅20个师,德国50个),将但泽争端(40万人口,90%德裔)升级为全球战争。布坎南引用希特勒8月22日的讲话:“英法的干预迫使我立即行动。”(《纽伦堡审判》记录)作者认为,通过公投或国际化解决但泽,可能避免冲突。他后引用波兰外长贝克5月5日的演讲:“波兰宁愿战死,也不愿屈辱。”(波兰档案)说明波兰的固执加剧危机。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波兰陷入德苏夹击,9月1日德国150万军队入侵,标志二战爆发。
丘吉尔的角色是布坎南批判的焦点。他承认丘吉尔的领导力,引用其1940年6月4日演讲:“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绝不投降。”但他批评丘吉尔拒绝1940年德国通过瑞典等中间人提出的和平建议,即承认德国欧洲霸权,结果延长了战争,导致英国最后衰落。他引用丘吉尔5月28日内阁会议记录:“如果我们与希特勒谈判,我们将失去尊严。”布坎南指出,英国为丘吉尔的强硬立场付出了沉重代价:1940-1945年军费占GDP的50%,国债从70亿增至250亿英镑,1945年GDP下降15%,伦敦50万房屋被毁。战争加速帝国解体(1947年印度独立),美国和苏联崛起。他引用丘吉尔1945年的反思:“我们赢得了战争,却失去了帝国。”其中包括丘吉尔的战略选择——如地中海战役(1941-1943年,英国耗费30万兵力,分散了资源,未能迅速击败德国。
布坎南总结二战的后果:英法失去霸权,苏联控制东欧(1945年雅尔塔会议,苏联军队1200万),美国GDP占全球50%。他引用丘吉尔1945年的评论:“我们为波兰而战,却让它落入另一个暴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波兰的沦陷(1939-1945年,600万死亡)凸显英国战略的徒劳。布坎南认为,二战(6000万死亡)是外交失误的代价,主张务实外交(如1936年强硬或1940年谈判)可能避免悲剧。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