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与华人移民有关的五次立法
老帖重发,以纪念可能出现的新的立法。
美国历史上和华人移民和留学直接相关,历史影响久远的立法大事件一共有五次:
一次是1868年的《蒲安臣条约》,
第二次是1882年的《排华法案》,
第三次是1908年的《庚子赔款奖学金法案》,
第四次是1943年的《马格努森法案》废除排华法案,
第五次是1992年的《中国学生保护法案》。
如果一位中国人站在美国土地上,他的合法身份、权利乃至未来命运,就被这五次立法所辖制。
一个半世纪以来,既有友好的拥抱,也有冷漠的驱逐;既体现了制度博弈,也映照出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
从蒲安臣到佩洛西,从废奴主义到冷战外交,这是一部华人移民与美国制度交缠的立法编年史。
一、《蒲安臣条约》:破门而入的第一张门票(1868)
话说1861年,清廷正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而割地赔款,太平天国在南方闹腾得正欢,慈禧靠辛酉政变干掉了顾命八大臣,而远在美国的林肯总统一边忙于南北战争,一边向中国派出首任大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
这个蒲安臣大有来头,他是哈佛毕业的律师,共和党创始元老,废奴主义理论家。相比于英法俄三家拿着《北京条约》和清廷开撕的架势相比,美国大使简直就是一个国家间平等相待的榜样。
是他向中国介绍了《万国公法》,介绍了国际间对等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一定程度让清廷知道了外交并不是到处宣战和割地赔款。
清朝人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根据国际对等原则,华人也是可以走出国门去美国自由旅行、经商、留学、甚至定居和移民的。政府也可以在美国境内开设领事馆,保护在美国华人利益的。
这让清廷大开眼界,甚至在蒲安臣六年大使任期结束后,朝廷诚恳邀请蒲安臣为“出使西洋大臣”,组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出访美洲和欧洲各国,大搞外交游说,融入正常国际关系中。
蒲安臣还真称职,他作为清廷使团团长,1868年在华盛顿代表大清与美国政府按照国际法惯例签订了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条约《蒲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这个条约修订了几年前城下之盟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让中国人第一次尝到了平等外交的好处,中国向美国移民开启了新的篇章。
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赴美留学。与此同时,大批华工涌入美国,用汗水铺出了一条“金山之路”。他们为美国采矿、铁路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如此勤劳、如此廉价、如此拼命,以至于美国本土劳工界逐渐感到无法竞争,于是开始排斥。当时没有飞机,这些劳工去美国只能坐船,美国国会试图通过一个法案,限制每艘抵美港口的远洋船搭载的华人乘客不超过15名,以减缓华人来美速度,美国总统依照蒲安臣条约否决了这个提案。
美国作为法制国家,要想合法限制华工移民,就要修改《蒲安臣条约》,于是美国代表团来到北京,在1880年年底签订了《安吉利条约》,在欢迎白领移民的同时,限制体力劳工移民。其实这个时候,在美华人已经超过1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的五百分之一。
二、《排华法案》:种族歧视合法化的铁门(1882)
到了1880年代,美国本地劳工发现:这些华人兄弟个个干活拼命,还不抱怨工资低,简直抢饭碗抢得太猛!工会怒了,政客怂了,舆论炸了,结果就是国会扛不住压力,在1882年,美国国会众议院提出一项提案HR5804,很快国会就批准了这个提案,总统签字后正式成为法律。
这就是著名的《排华法案》 Chinese Exclusion Act,作为法案,它依然是对蒲安臣条约的继续修订,浓缩成一句话:十年内暂停接受任何华人移民。
这个法案到今天还可以在《美国法典》中看到,美国移民法的第七章的标题就是Exclusion of Chinese。具体内容就是:通过制定法律把华人和华人后裔排除在美国或其领土之外,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事项。这可是美国国会第一次针对一个种族立法,可见当时的民情汹汹。
此后十年间,这项法案不断“加码”修订。1884年排华法案推出了修正案,添加了一个条款:在美华人一旦离开美国,再入境需要美国批准。原法案是不让进,这个修正案是出去了想回来要批准。
到了1888年,国会再加码推出了Scot法案,华人一旦离开美国,就不能再回来。这个新法案比修正案厉害,想回来根本不批,这就形成对华人的双重排斥。
1892年,最初的排华法案十年到期,国会又有人提出新的HR6185接续提案,标题是“绝对禁止华人进入美国”。一方面把排华法律又续了十年,同时要求在美华人任何时候必须持有居留证明,这个随身携带证明的操作明显是种族歧视,想想当年犹太人衣服上缝的大卫之星黄标,和前几年的疫苗护照。此外还规定华人没有资格在法庭作证(这是法律权利歧视)。
结果众议院以179:43,参议院43:14通过,总统5月5日签字成为法。1892年这个新法案几乎消灭了华人赴美的任何机会。
到了另一个十年后的1902年,法案又被无限延长,取消了每十年再议的约束,成了一个永久法案。
在此期间,美国华人数量几乎零增长,法律像锁链一样限制了华人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