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知乎,就不得不提如今的「知乎盐选故事」了。
这是一场让人又爱又恨,但确实给知乎赚到钱了的变革。
我来讲讲这背后的故事吧。
1
2019年,我已经和朋友在做出版了。
有天,朋友介绍了知乎的一个内容负责人,希望合作一些内容。
当时知乎开设了电子书频道,我的书也上架了,但销售情况非常差。
那时候的做法是:
把电子书的内容拆开,用知乎的官方账号发到一个个回答下面,引流到电子书销售页。
我就问,已有的电子书内容不是在用了么?
但对方表示,他们希望能我们拿出一点新东西。
比如根据知乎用户提出的问题,创作适合平台传播的文本。
我问,是想要科普类,还是故事类?
对方说,最好是故事。科普我们试过了,效果确实不好,卖不动。
我直言不讳:「如果要写故事,那大多数肯定是虚构的。」
对方笑说:「反正外界已经在说知乎编故事了,索性就大胆一点吧。」
我们选了两个体量,长篇和中短篇。
长篇知乎上架了我的新书《区块链风云》,可长篇小说不好拆分,引流效果一般。
(当然,我写得差也是原因之一,不狡辩)。
但上架的一些万字左右的中短篇小说,卖起来了。
悬疑小说本来就容易留住读者。
知乎又设置了「付费点」,前面让用户免费看,当快要接近真相时,提醒用户开会员。
这个策略确实能见效了,订单不断,回款超出预期。
也验证了:
在知乎卖故事的模式,是可以跑通的。
2
知乎不仅找了我们合作,还把同行业的文化公司都约了一遍。
磨铁、博集、真故等公司都在卷内容。
但没多久,知乎就觉得传统出版文的内容尺度太保守,不够刺激。
像网文那种风格大胆、节奏明快的作者,非常受欢迎。
他们建议我们直接去约稿,寻找更符合平台需求的的新作者。
但出版文本身有它固有的节奏,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娓娓道来。
这类的作者,很难适应网文的节奏。
于是,知乎就把我们抛弃了。
它开始自己从站内挖掘作者。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宫墙柳》的出现。
3
当时知乎有个热门问题:
为什么后宫中嫔妃们一定要争宠?
一个女作者,顺手在回答区编了个故事:
我进宫这件事,原是个意外……
我叫江映柳,十四岁入宫,后来做了皇后,但我不想争宠,其他妃嫔也都不想。
我们一起带娃、刺绣、做饭、写话本子……
反正就是不伺候皇上。
皇上也不爱我们,他心里只有青梅竹马的瑶皇后,所有的宠妃都是先皇后的影子。
这个设定打破了传统宫斗文的套路。
短短几天,点赞数超过了31万。
浏览量突破1.4亿,成了现象级爆款。
知乎迅速把它签约了,并很快把故事的版权卖给了影视公司。
《宫墙柳》的爆火,也正式拉开了知乎网文时代的大幕。
以它为代表,越来越多的民间作者开始在知乎答题区连载故事。
《洗铅华》《行止晚》《长夜无宁》……纷纷走红。
有声书、影视版权迅速就被买走,衍生内容登上B站、豆瓣,传播力惊人。
据说《洗铅华》的作者七月荔,仅一个月的分成收入就超过40万人民币。
在知乎编故事、月入十万,不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的事。
由此,知乎从「在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
变成了:
在知乎,分享你刚编好的故事。
并且能够靠它赚到钱。
4
以上是女频。
而男频的代表作品,是浙三爷的《时空缉凶》。
浙三爷,90后,出身贫寒,少年时期经历过辍学、打零工、送外卖、睡ATM机过夜。
19岁那年,他进入网文圈码字,
靠着日更两三万字的疯狂输出,硬生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生路。
2013年开始写作,2014年起稿费突破,
到2016年,年收入已经破百万。
最巅峰时,他一年能写下2800万字,出30多本小说。
然而,灵异文学的黄金时代很快过去,随着政策收紧,平台转型,浙三爷一度陷入低谷期。
直到2021年,命运的转折再次降临。
那年夏天,他在知乎首发了《时空缉凶》。
开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角的丈夫是一名消防员,却在一次救援行动中,因群众的恶意欺骗而牺牲。
孩子刚满百天,她便失去了生命中唯一的依靠。
原本以为悲剧就此结束,却没想到,丈夫救助过的那名男子却登门诬陷,指责她的丈夫在火灾中偷走了金条。
更在失控的冲突中,女主自卫反击,导致对方意外死亡。
然而,当她准备自首时,诡异的事情接连发生:
尸体神秘失踪,又诡异出现;
小区监控在关键时段集体故障;
一个操控一切的神秘陌生人通过电话介入,引导她一步步清理现场、销毁证据;
婚纱照背后,竟藏着丈夫未曾告诉她的秘密……
而当她以为自己终于摆脱困境时,真正的猎人,早已悄无声息地盯上了她。
5
一下就爆了:
上线5天阅读量破百万,超3万人追更,话题登上知乎热榜。
浙三爷的出现,彻底标志着知乎短篇内容的成熟化。
而《时空缉凶》某种意义上,也完整定义了知乎短内容模式的一套核心打法:
极致情绪刺激:一开篇就用消防员牺牲、家庭崩塌的巨大冲击力抓住读者。
极快叙事节奏:每一小节都发生新的转折,没有任何注水。
悬念连环叠加:误杀、尸体失踪、神秘人操控,层层递进。
情感与悬疑绑定:女主复仇与生存动机高度合理,让故事既紧张又动人。
微奇诡气质:真实的社会痛点中掺杂着神秘力量,增强了故事的沉浸感。
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真的很爽。
一气呵成地爽。
这种短篇写法和传统出版截然不同。
它不是慢热式、细水长流的文学叙事。
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情绪爆破,一次又一次的生存拉扯。
此后,知乎的内容风格彻底定型:
情绪要浓,节奏要快,故事要爽,悬念要强。
6
同时被改变的,还有一整套写作的风格:
过去,传统出版习惯的是长篇累牍、大段叙事,讲究逻辑铺垫和情感递进。
但到了知乎盐选故事的模式里,这一套不再适用。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短句排版、快速推进、情绪密集的新式叙事方式。
整篇文章像一首首碎片化的诗,跳跃而有节奏,极具冲击力。
一开始,我很难接受。
在我的认知里,故事应该是缓慢酝酿、层层推进的。
怎么可以像刷弹幕一样一行行往下砸?
直到有一天,我用手机打开知乎,看了几篇热门盐选故事,才顿悟。
在手机小屏幕上,短句+分段的排版体验,比传统的密集段落舒服太多了。
每一次滑动,都能自然看到一个小高潮。
每一个短句,都像是一个小型情绪炸弹,在不断刺激你的神经。
读起来不仅更快,而且根本停不下来。
从那以后,我也开始模仿这种写法,
逐渐把自己的叙事风格从「 传统出版式」转向了「移动互联网式」。
不只是故事内容的变化。
连呼吸节奏、断句习惯、情绪爆发点的把握,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可以说,我如今写故事的方式,完全就是被知乎重塑的。
7
掌握了文风之后,我们开始思考。
这种模式下,还有哪些题材可以进一步开发?
很快,我们发现了两性复仇这个黄金方向。
尤其是女性视角下的手撕小三、感情背叛类故事,极受欢迎。
当时我们手上正好有几位女性作者,于是就专攻这一块。
试做几篇后,很快就爆了。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另一个爆款故事:
讲一个男孩和女朋友合租,房东是个猥琐老头,
开篇就充满了蕾丝内裤、丝袜、情趣内衣等元素,
整个故事极度下沉、阴暗而隐秘。
这个故事爆红,广泛分发在各种热门话题下,
比如「最渣房东」、「诡异合租故事」、「女朋友的秘密」等等。
那时我彻底明白了知乎的流量逻辑。
虽然内心一开始有些抵触,但看到赚钱效应后,我们也迅速跟上了。
于是,我们开始批量制作各种下沉小故事:
情感背叛、偷窥癖、性爱瑜伽、暗黑合租……
只要有市场,就写。
8
靠着这一套打发,确实挣到了一些钱。
但很快发现,仅靠自然流量,竞争越来越激烈。
为了抢占资源,我们注册了各种小号。
在各类热门问题下分发编好的故事。
并不断地给知乎的运营同学「索要更多的分发」,索要更多的流量。
于是,这套模式变成了恶性循环:
编的故事越多越多,质量越低,知乎用户的反感也越来越强烈。
用户反感越强烈,我们就只能越去卷分发。
让更多的残留用户,看到我们「刚编好的故事」。
产业链已经形成,谁也停不下来。
两年时间,不只是知乎。
UC浏览器、最右、番茄小说、微信读书等等……
全都加入了短故事内容的大潮。
知乎也成立了专门的版权部门,
把爆款故事打包卖版权,快速变现。
这些短故事版权相比长篇影视版权:
单价更低,成交更快,市场更大。
很快,一批批短篇被改编成了网剧、短剧,效果非常好。
于是,就有了今天短剧横行的局面。
从短篇到短剧的进化彻底完成,内容节奏加快,情绪冲击加强。
回头看,这条路虽然充满争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知乎确实抓住了短故事的时代机会。
稳稳站在了短内容的风口上。
从知识问答社区,到情绪消费平台。
知乎完成了它自己的蜕变。
而整个中文互联网,也从知乎开始。
步入了一个节奏更快、情绪更强、爽感至上的新世界。
9
根据知乎近期发布的财报数据,短故事内容已成为其营收的重要支柱。
2024年第三季度,知乎总营收为8.45亿元,其中付费阅读业务贡献了4.59亿元。
占总营收的54%。
超过了营销服务业务的2.57亿元。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盐选会员」体系的推动。
自2019年推出以来,盐选会员数量从57.4万增长到2024年的1500万左右。
支撑起了知乎将近一半的营收。
10
我很难说清楚,这样是好还是坏。
毕竟这些年,我也是在不断迎合市场,一篇篇制造着快餐读物。
短小、刺激、情绪爆炸。
这些作品的生命周期快得惊人,甚至连我自己都来不及记住内容。
就已经被下一个更爽的故事取代了。
大家不是在创作故事,而是在批量制造情绪。
制造焦虑、制造痛快、制造感动,制造让人按下付费按钮的一瞬间。
以前,我也想写真正能留得住的作品。
那些慢慢酝酿、细水长流、值得读者细细品味的文字。
但当人亲眼看到一篇短小的故事。
在24小时内,获得了几十万的点击、上千单的付费。
几万块的收益时。
而同期一个精心雕琢的长篇小说,默默无闻、无人问津时。
我也渐渐学会了闭嘴。
知乎变了,中文互联网变了,我也变了。
从知识到情绪,
从探讨到消费,
从交流到快感。
我们告别了那个相信「认真可以改变世界」的年代。
11
有时候回头看看。
我也会想念那个年代。
那个知乎还是个认真讨论问题、用几千字讨论一个问题的时代。
但那个时代,再也回不来了。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