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火的AI Native浏览器Dia创始人访谈,AI生成的文章,但可读性很好。
Arc 和 Dia:Josh Miller 的两次“家”实验
Josh Miller 不是那种典型的硅谷创业者。他本科念社会学,科技圈的“硬核”气质和他关系不大。Arc 浏览器的故事,其实也不像主流创业叙事:没有明确的痛点,没有一开始就想好怎么改变世界。Josh 和团队只是想做点自己喜欢、让人觉得舒服的东西。
Arc 的最初,是一场实验。团队一边做一边学,用户喜欢什么就做什么。Arc 很快有了第一批死忠粉,产品也越来越复杂。Josh 说:“我们太想让每个人都喜欢 Arc,结果反而迷失了方向。”有段时间,他每天都在 Slack 上看用户反馈,看到有人夸产品,心里就亮堂;但看到有人说 Arc 用不明白,他会很难受,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Arc 提出的口号是“你在互联网上的家”。但 Josh 发现,这个“家”其实很表面——改改颜色、标签页重命名,离真正的归属感还差得远。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自己最好的大学朋友手机里装了 Arc,却从没用过。朋友说:“我真想支持你,但 Arc 太复杂了。”Josh 说,那一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意识到,Arc 是一个“极客的家”,不是每个人都能住进去。
团队内部也有挣扎。Josh 说,做产品像养孩子,孩子的情绪牵动父母的心。用户不喜欢,团队沮丧,他就特别能共情。最难的是,大家开始怀疑方向,担心让用户失望。Josh 说,那种煎熬特别难受。但当 Dia 的第一个积极反馈出现时,他觉得所有的等待和焦虑都值了。
Dia 是 Josh 的“第二个家”实验。他不再想让浏览器适合所有人,而是想让它主动适应不同的人。Dia 不是 Arc 的升级版,而是为那些觉得 Arc 太复杂、没法用的人准备的。Josh 说,Dia 的方向还在摸索,团队也不确定它最终会吸引谁。但他想让浏览器变得很不一样,让更多人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AI 是 Dia 的底色,但 Josh 并不迷信技术。他说,现在行业都在卷大模型,拼参数,结果很多 AI 产品让人越用越困惑。他更看重“易用性”,希望 Dia 能像 iMac 一样,上手就会用。Josh 坦白说,自己用 AI 产品时体验也很一般,有时候还挺糟糕。他不想让 AI 成为障碍,而是让它变成帮手。
Dia 的开发流程也很特别。团队推崇“少说多做”,原型先行。每次有新想法,就给团队六周时间做原型,大家试用、反馈,觉得好用就留下。Josh 说,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哪怕最后只有一个想法被采纳。团队里有设计师、艺术家,也有工程师,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Arc 推广靠自然增长,Dia 则提前想好定位和故事。Josh 说,外人觉得他们的内容很有趣、传播很自然,其实背后全是精心策划。比如视频、播客、社群,都是为了让用户看到“真实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公司。信任是用真诚换来的,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
Josh 说,自己最在意的是人的情感。Arc 第一次收到用户正面反馈时,他特别开心。看到团队沮丧、用户不喜欢时,他很难受。他发现,和喜欢的人一起做事,比什么都重要。信任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而是靠真诚和透明慢慢积累。Arc 和 Dia 的故事里,没有什么“伟大愿景”或者“世界级战略”,更多是不断试错、不断修正方向。
Josh 说,创业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能解决什么大问题,而是和一群喜欢的人,在一个还没被彻底改变的领域里,做点有意思的事。浏览器很无聊,但正因为无聊,才有机会做点不一样的东西。
他还记得刚到旧金山创业时,去见 Twitter 联合创始人 Evan Williams,对方说:“Josh,没人知道正确答案,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Josh 说,这句话让他一直记到现在。Arc 和 Dia 也还在路上,Josh 也还在摸索。但至少,他比大多数创业者更坦诚,也更愿意承认:其实我们都不知道答案,能做的就是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你用过 Arc 或 Dia,可能会发现:这里没有完美的“家”,但有一群人,真心想为你造一个更舒服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