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有录播一个我喜欢的某个行业的主播直播,自动录播。
我曾经想过,如果我把他几个月的直播都转换成文字然后给Ai训练,那么是不是我问任何问题就和问他一样了?
因为他直播的形式就是不停回答评论区观众关于这个行业的各种问题。
答:
试想一下:你追了很久的主播,日积月累录了几个月的直播内容。然后你突发奇想:如果我把这些内容都喂给AI,那以后我是不是问它问题,就像直接问主播本人一样了?
乍听起来,这主意的确很棒,但实际效果可能没你想象中那么完美。为什么呢?
正好在马少平老师那里看到爱因斯坦和司机的故事:
“爱因斯坦和司机的故事。有次爱因斯坦去演讲,路上突感不适。司机说,我已经听了你30多次演讲了,今天我代替你演讲吧。爱因斯坦说,好吧,反正今天这个地方也没人认识我。我想这个司机就相当于被训练的LLM吧?司机顺利地进行了演讲,毫无破绽。直到最后有位教授提了一个之前未遇到的问题。如果是大模型,可能就开始胡说了,即产生幻觉。可这个司机毕竟是人,他知道自己不懂,回答不了,于是用手指着爱因斯坦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连我的司机都能回答。”
微信网友“莫言”也贡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图2):
“这个其实最早是黑格尔通过拿破仑的例子阐明的一个深刻的洞见:仆人或贴身侍从虽然掌握大量生活细节(如拿破仑的饮食起居、社交活动等),但他们的观察仅停留在"实存"层面,即碎片化的事实记录。要真正理解英雄的本质,必须穿透表层现象,把握其历史必然性和内在精神展开的逻辑。如歌德所言——"仆人眼中无英雄",这种局限性源于仆人只能看到行动的结果(Was),却无法理解行动的动因与意义(Warum)。因此,真正的历史书写需要哲学思维的介入,将零散事实升华为对本质的把握。
首先,事实认知(仆人视角)与本质把握(哲学家视角)存在根本差异;其次,历史人物的真正价值不在日常琐事,而在其行动承载的时代精神;最后,哲学思维能穿透表象,通过辩证运动揭示内在必然性。”
一个专业主播,每次回答观众问题时,并不只是机械地重复知识,而是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进行灵活的思考与解答。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厨师,即使只有几种原料,也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美味佳肴。主播回答问题的能力,是靠深厚的专业功底、经验积累和不断的思考练习获得的。
而AI呢,更像是一名“拼图高手”。你把主播几个月的直播内容转换成文字再给AI学习,本质上就是给它提供了大量的“拼图碎片”。当你提问时,AI会从这些碎片里检索、匹配、组合,拼凑出一个最接近的答案。这种方法称为RAG(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简单地说,AI并不是在深刻理解知识后作答,而是利用你提供的内容库快速地进行检索和拼接。
这样一来,AI能很好地回答主播曾经明确讲解过的问题,但当面对主播未曾涉及的领域或新颖问题时,AI可能会束手无策或回答得不够深入。毕竟,它没有真正“理解”和“消化”知识的过程,只能模仿主播过去提供过的内容。
当然,AI也并非毫无优势。它在回答速度和基础知识广度上,往往超越真人。即使主播已经忘记了自己某次直播讲过的一个小知识点,AI也能快速地帮你“回忆”起来。
所以,这种用AI“复刻”主播的想法虽然有趣且有一定的实用性,但距离真正完全“复制”主播的专业能力,还有一定差距。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