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 vs. 美国制造:AB测试揭示1.85倍溢价下,美国制造商品无人买单。爱国情怀在生活困难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当我们将一款旗舰产品的“美国制造”版本定价为“中国产”版本的1.85倍时,25,650名顾客用钱包做出了选择。结果出人意料。
作为小企业主,我们已经无数次听到这句话:
“我愿意多花钱支持美国制造。”
我们也想相信这点。所以我们决定亲自做一次测试。
我们生产的是过滤型花洒头。外观简洁、设计时尚。但更重要的是,它使用了市面上最好的过滤材料。
我们最畅销的型号由亚洲(中国和越南)制造,售价为129美元。但今年,关税从25%飙升到170%,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能否将生产迁回美国,同时保持利润,让公司继续运营?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大多数的过滤材料(如KDF-55)是美国本土采购的。所以严格来说,我们只是部分依赖亚洲供应链。
我们找到了一家美国本土供应商。结果新产品的制造成本几乎是原来的3倍。为了维持利润率,我们需要将其定价为239美元。
于是我们做了一个实验。
我们建了一个隐藏页面。两个产品设计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是:
一个标注为“亚洲制造”,价格为129美元;另一个标注为“美国制造”,价格为239美元。
访问者可以自由选择购买“美国制造”或“亚洲制造”的版本。
结果令人沮丧。
美国版的“加入购物车”次数只有24次;实际购买?0%。一件都没卖出。
我们测试了各种变量:颜色、文案、页面布局。换了不同的日期和流量来源。结果始终一样。
一开始我们还以为是不是技术出错了。但并没有。
这不是市场营销的失败,而是对价格的公投。
我们曾希望顾客会用真金白银支持美国工人。但当面对真正的选择——不是问卷,不是评论区——他们放弃了。
这不是顾客的错。现在大多数人手头都紧,通胀影响到方方面面:油价、食品、房贷。“支持美国制造”成了一种奢侈,即使他们心里愿意,也负担不起。
这不仅是我们的问题,而是整个经济的问题。
像我们这样的小品牌希望能在本土生产,我们也愿意投资。但如果没有政策激励、制造自动化和贸易规则的根本变化,这笔账是算不过来的——对我们如此,对顾客也是如此。
我们仍然致力于探索本土制造的可能性。但现阶段无法实现。
我们分享这些,是因为结果连我们自己都震惊。我们觉得这些数据值得被讨论。
如果政策制定者和评论家真想重建美国制造业,他们必须面对这个现实:理想主义在价格面前往往不堪一击。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