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深入调查了印度购买的法国阵风苏 30 和米格 29被巴基斯坦的中国产 J10 击落5 架的消息,原来真相是这样的:
没时间做节目了,我就贴在这里吧:
5月6日凌晨,印度空军发起代号“辛迪尔”的空袭行动。这场行动目标明确,宣称打击的是恐怖组织基础设施,实则跨境攻击了位于巴控克什米尔的多个目标。整场空袭仅持续23分钟,却在巴基斯坦媒体和社交平台引发了一场信息风暴:巴方宣称击落了五架印度战机——三架法国制造的阵风,一架苏-30,一架米格-29,还有一架以色列无人机。
乍听之下令人震撼,仿佛巴基斯坦空军一夜之间完成了教科书级别的拦截战果。但当你翻开细节一看,却会发现这场所谓“空战胜利”极可能只是一场完美包装的阴谋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印度这次空袭的战术结构。执行打击任务的主力是阵风战斗机,它们携带的是“风暴阴影”巡航导弹(Storm Shadow,又名Scalp)和“锤子”滑翔炸弹(HAMMER)。这些武器最大的特点是:远程发射、高精度打击,不需要进入敌方领空就能摧毁深处目标。根据印度方面透露,阵风在距离目标100至120公里的空域就已完成导弹发射,而风暴阴影的射程可达500公里。也就是说,这些导弹完全可以在印控克什米尔一侧完成任务,并以低空贴地飞行规避雷达,精确命中预设目标。
锤子炸弹同样具备“站外打击”能力,具备对坚固掩体的穿透能力,适用于打击战术前沿的兵力集结点和弹药库。这意味着,印度的空袭行动可能从头到尾都没有让战机进入巴基斯坦领空,更别说遭遇对方战机或者地空导弹的“击落”。
有军迷可能会质疑:如果印度没犯错,为何没有进行SEAD(敌防空压制)作战?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说明了印度为什么更倾向远程打击。所谓SEAD,是现代空军在大规模对地打击前的必要步骤,即“压制敌方防空系统”,主要靠专用飞机如美国的F-16CJ或中国的歼-16D,利用反辐射导弹诱敌开火并反击击毁。然而印度并没有专门的SEAD平台,也没有执行此类任务的空军传统。因此与其冒险进入敌方雷达范围执行压制任务,不如选择不进入其防空区、通过导弹来“绕过整个问题”。
这也解释了印度行动的设计哲学:避开正面接战,用远程高精度火力完成战术意图,避免代价和曝光。在技术上说得通,在战术上也合理。
那么,如果印度根本没有战机进入巴控领空,所谓“击落五架战机”的证据从何而来?
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些照片和视频,自称是“阵风残骸”或“跳伞飞行员”。但经过图像取证验证,这些照片大多来自过去几年的旧事故事件。例如2021年印度国内的训练事故、2019年印巴边境对峙时的米格-21击落事件,这些图像被重新包装、加上文字,就成了新的“新闻”。换句话说,不是新击落了飞机,而是老照片换了标题。
在信息传播如此发达的今天,任何一架军机坠毁,几乎不可能不留下痕迹。飞行员家属、地方官员、社交媒体用户、甚至军队内部人员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泄露信息。印度虽然政治气氛趋于民族主义化,但媒体和公民社会仍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由。一旦真有战机坠毁,遮掩不住。而现在,除了巴基斯坦军方的声明之外,没有任何可靠的公开信息支持“五架战机被击落”的说法。
与其说这是信息滞后,不如说这场击落通报本身就是信息战的一部分。目的并不是让你“完全相信”巴基斯坦真的击落了五架战机,而是要让你对印度空军的声明产生怀疑。让你开始怀疑是否有更多事实被掩盖,是否有政治因素在操控媒体,这种“制造疑问而非传达事实”的策略,正是阴谋论的魅力所在。
最终,这场空袭的军事效果远不如其舆论效果那么激烈。印度希望借此展示自己的打击能力和技术精准,而巴基斯坦则通过“击落神话”回敬一记民族情绪的反弹。但真正被击中的,是普通公众对事实与信息的判断能力。
五架战机并没有被击落,但我们每一个在社交媒体上被“断章取义”误导的读者,或许才是真正中弹的人。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