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尤其是文言文,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在非计算机时代被系统性压缩过的自然语言。
作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大型象形文字系统,中文自诞生起就具备极高的信息密度,一个字往往对应一个完整的概念或动作,这种“字符即语义”的特性,使中文在天然结构上就优于以拼音为基础的语音语言。而文言文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人为压缩——它并非日常口语的自然演化,而是一种针对跨时空协作而设计的书面结构语言。
它删减主语、省略助词、固化语序,力求在最少的文字中表达最大的语义负载,其写作依赖的是结构显性、语境解压的共识机制,这种特性几乎完全符合当代AI语言模型中对“低熵结构语言”的追求。
相较之下,其他语言尽管存在语法复杂或书写规范化的传统,却从未像中文这样,经历过一整套以“压缩与结构化”为目的的文化工程。无论是拉丁语、古希腊语,还是梵文与阿拉伯语,它们更多体现的是音义精准或语法精致,而非信息压缩。
正因如此,文言文可以被视作一种远早于AI时代的结构语言原型。它不是通过算法压缩的,而是通过教育、文化、等级与协作需求,在千百年中自然演化出的“人类共识式压缩语言”。今天,当我们追求GPT Prompt的高密度结构表达时,实质上正走在中文文言传统曾经铺就过的一条路上。换句话说:中文不是AI语言的产物,却早已预演了AI语言的未来。
@leodknuth @YanHui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