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是谁赋予这两个字侮辱中国人的?》
在宅白活
“支那”二字,是否天生就带有侮辱中国人的意味?许多人会斩钉截铁地说“是”。但历史真的如此简单吗?如果我们认真追溯这两个字的来源、演变与使用脉络,你会发现,它的“毒性”并不是来自于词本身,而是我们自己的情绪与误解反复赋予的结果。
“支那”一词源自古代印度梵文“Cina(चीन)”,为对中国的音译,最早出现于佛教典籍中。中国东晋时翻译的佛经《法显传》中,就已出现“支那”用法。《大唐西域记》中,玄奘也记载印度人称中国为“支那”。
这种音译,先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至日本。日本学界将“Cina”音译为“シナ(Shina)”,书写为“支那”。在语言学上,这属于标准音译词,与贬义或辱骂无关。
19世纪末期,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广泛使用“支那”一词,作为对清朝及后来中华民国的通称。这种称呼在当时并无歧视意味。例如明治政府文件、新闻媒体、学术论著中均使用“支那国”、“支那民族”、“支那革命”等中性甚至积极词汇。
讽刺的是,在中国近代史的早期阶段,很多革命者主动使用“支那”自称,目的正是为了与满清王朝划清界限。
孙中山在早期英文著作和演讲中,称自己是“Shina”(支那);鲁迅在1910年代留学日本期间,公开发表文章《摩罗诗力说》使用“支那文学”这一表述;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领袖,也不避讳使用“支那”一词。
对他们来说,“支那”是新国家、新国民身份的象征,是一种“去清化、现代化”的认同方式。
“支那”何时开始变味?关键在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与侵华战争的爆发。
这一时期,日本官方虽仍使用“支那”称呼中国,但同时对中国采取了明显的歧视、压制和殖民态度。这导致“支那”一词在实际使用中,逐渐与居高临下、帝国傲慢的语气绑定。
最典型的事件,是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向日本提出外交抗议,要求“停止使用支那称呼中国”,称其已构成侮辱。尽管日本未在当时正式修改外交用语,但舆论对这一抗议的嘲讽与无视,进一步加深了中方的反感。
但必须要注意的是,当时被用于侮辱的不是“支那”这两个字,而是整个称呼中国的语境和话语结构。
你就算改叫“中国”,在日本战时宣传画里,照样能看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的丑化与漫画化表现。换言之,被侮辱的不是用词,而是“你是谁”。“支那”二字,仅仅是一种使用上的延续,对于日本人而言,这两个字本身是并没有侮辱的含义。赋予这二字侮辱含义的是中国人,而源头,是其实是日本军国主义当时对中国的贬低。
1945年日本战败后,在联合国与中美等盟国的压力下,日本官方外交文件中不再使用“支那”一词称呼中国,而统一改称“中华民国”(のちの“中华人民共和国”)。
然而,“支那”并未从日本社会彻底消失。
“支那そば”(Shina soba):至今仍有部分老字号拉面店保留此称,意指“昭和年代的传统酱油味拉面”。
“东支那海”(East China Sea):作为国际地理名词,依然存在于地图和学术文献中。
老年人群体或怀旧电视节目中,仍不避讳使用“支那”作为昭和时期术语的一部分。
在这些场合中,“支那”并不带贬义,而更多是一种“老口音、旧名词”的残留。
在现代互联网语境下,真正让“支那”在中文世界里变得“污秽不堪”的,并不是日本人当代的恶意,而是中文互联网的段子文化与猎巫机制。
21世纪初期以来,中文网络上开始流传大量关于“支那”是“日本人骂中国人的词语”、“日语里支那就是猪”之类的伪段子,很多人信以为真,在没有语言学知识的前提下,将“支那”与自我侮辱直接绑定。
而非常好笑的事,这些段子往往是,有日本人使用“支那”,然后被愤怒的正义的中国人群殴,警察都不管,之类的段子里面。而当时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是,带着资金技术来到中国的日本人处处受到尊重,他们也表现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几乎看不到的礼貌和对人的尊重。
所以在那个时候,只有网络上虚拟的日本人会用这个词直接来侮辱中国人,在现实世界中以及互联网上,这个词,几乎是没有人使用的。但是这种原本是以侮辱日本人为目的虚假网络信息,却切切实实的赋予了“支那”两个字,在历史上都没有获得的巨大的侮辱性含义,以及可以瞬间让一个中国人破防的语言暴力效果。
到了今天,这两字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网络语言暴力武器,被中国人在内部论战中被广泛使用的。(有没有外国人用?有,但是非常少,而且会被本国网友认为不妥)。
那么这把武器到底是哪些人在用?又是怎么用的呢?
第一种是持不同政治立场的群体之间。
尤其“反贼”群体在与“粉红”群体的争论中,常常感到被误解和攻击。为了表达对某些行为的失望和愤怒,他们开始使用“支那”一词作为情绪宣泄和反击的手段。这种用法不仅是对对方行为的批评,也是一种试图划清界限、重塑身份认同的方式。 把有良知的中国人,和对面那些没有良知的中国人,做一个划分。他们会认为我是中国人,那你们就只能“支那”人。
我这真的不是开玩笑,最开始用这两个字还真的是反贼群体,当然这部分反贼后来也就真的变成支黑了。是的,大部分支黑的来源是“反贼”,现在那些跳着脚大喊“支黑不反共”的孩子们,你骂的那些支黑当反贼的时候,你们还在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第二种是海外华人与国内华人的文化冲突。
在海外,尤其是日本等国家,部分华人试图解释和缓解中日之间的误解时,常常遭到国内网民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海外华人开始使用“支那”一词作为反击,表达对国内某些行为的不满和抗议。
“精日”这个词语也是那时候诞生的。和支黑一样,都是别人给起的名字。原本的意思是精神日本人,当时在互联网上是贬义的,只不过精日们觉得,“谢谢你这么夸我”,然后就开始自称了。
第三种、针对中文互联网中的对外国歧视性称呼泛滥,产生的对等报复。
中文互联网中存在大量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歧视性称呼,如“棒子”、“小日子”、“猴子”等。这些称呼的广泛使用,反映了网络空间中对他者的敌意和偏见。在这种环境下,部分人使用“支那”一词作为对等报复,试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四种,反击地域歧视。
在面对地域歧视时,受害者往往难以确定攻击者的具体身份或地域背景。因此,使用“支那”一词作为广泛攻击的手段,成为一种无差别反击的方式。这种用法虽然情绪化,但反映了受害者在缺乏有效反击手段时的无奈和愤怒。
这点作为东北人,我是特别有发言权的。虽然地域攻击本身只是说明对方是个一无是处,毫无存在感,只能通过地域攻击来获得虚假的话语权,以及自以为可以让对对方产生屈辱的优等感的垃圾人。但心中还是希望可以对等报复,用同样的手段反击。
所以当我发现,有如此优良的反击手段时,那感觉不亚于乌克兰获得了全套的北约最先进的武器,而且没有使用权限制。大概我使用“支那”两个字最频繁的时候,应该就是那一段时间。(不反省,不道歉,对方活逼该)。
当然还有一批人,并不是把这两个字当成武器,而是当成一种自嘲,自我反省的工具。他们并不介意被别人这样称呼,甚至他们会用这两个词来称呼自己,而这两个字,他们更多的是用来定义包括自己在内的广泛的存在于中国人身上的一些缺点和毛病。所以他们发明了一个词叫做“支性”。
我现在,就是想成为他们那一批人中的一员。目前还在努力中。
总结一下吧,那个词从诞生的那天起,其实一直在外人眼中就没有贬义,所有的贬义都是中国人自己给自己赋予的。到了今天用的最多的也是中国人之间。
反过来说,角度不同,对这两个字的贬低含义的理解也就不一样,所以你要是看这两个字来气,不如仔细思考一下,到底是这两个治本是让你来气还是莫名其妙的很多与你无关的他人赋予的贬低含义让你来气,甚至你可能会经济地发现那个贬低的含义是你自己赋予上去的。
最后还是希望以后所有中国人看到这两个字之后都能冷静吧。
其实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你在网上随便看见有人说傻逼两个字,或者有人在大街上大喊一声傻逼,你不会觉得是在骂你,因为你不觉得你是傻逼,然后你也要看看到底人家为什么喊出这种傻逼或者是前因后果吧。
那为什么,“支那”两个字一出,你不去看前因后果不去看上下语境,就非要暴跳如雷,非要骂回去呢?
你还别说什么,“支那”就是指中国,而你是中国人,那傻逼还可以涵盖全人类呢,难道你不是人?
其实你越暴跳如雷,“支那”两个字就和中国绑的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