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2歲的張偉國當時任上海《世界經濟導報》(以下簡稱《導報》)編輯一職。這家報紙由兩間學術機構創辦,具有民營性質。採編人員中有不少在之前的政治運動中遭受打壓、文革後復出的老一輩報人,也有恢復高考後培養出的第一批大學生。因總編輯欽本立倡導「探索在中國進行新聞改革」的辦報理念,報紙 在當時極具影響力,讀者中不乏中共當權者和經濟學家。
在欽本立的帶領下,敢講、敢做的兩批優秀新聞人聚在一起,有意識地利用「打擦邊球」的方式尋求突破,把新聞報道運作到政治環境所允許的最大限度。
直到1987年初,胡耀邦被指責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辭職,方勵之、劉賓雁等知名知識分子被開除出黨。《導報》意識到,打「擦邊球」的日子快到頭了。
張偉國對BBC中文說,「當時我們非常深刻的感受到,新聞走到了瓶頸。政治體制不改,新聞就沒有出路。而且,政治體制改革對於去除當時存在的很多危機,是比較穩健的道路,否則不解決根本問題。」從那以後,《導報》就一直朝政治改革的方向推動,以「快半步的步伐」走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之前。
1989年4月15日,改革派領導人胡耀邦去世,張偉國和欽本立決定在北京舉辦座談會,請支持改革的出席人演講和發言, 並對此大幅度報道。
張偉國通常會在落筆前詢問欽本立,《導報》有哪幾個版面可以使用。但對於這次座談會,欽本立說,「有多少發多少」。
對於這樣的決定,張偉國最初感到意外,但他認可欽本立對推動新聞改革時機的分析和判斷。1989年初,要求特赦魏京生等人權運動人士的簽名信廣傳,似乎出現一種凝聚的社會共識來推動公共議題。同時,當年還是五四運動70週年、法國大革命200週年。「一個會有變數的時代出現了,要借力往理想的方向推動。」
新聞改革到了突破口,用新聞改革撬動政治改革的時機到了。他對BBC中文說,「用當時的話說,進一步進十年,退一步退十年。那時有一種感覺,輕輕推一把,就能事半功倍。」
報紙出版前一天,上海市委得知《導報》悼念胡耀邦的座談會專欄,以會造成「思想混亂」為由,要求刪除《光明日報》記者戴晴和知識分子嚴家其的發言。在此之前,如果上海市委認定《導報》已刊出的某些文章越界,會讓記者檢討,但這次提前介入審查報紙,極不尋常。
印刷廠簽樣之後,欽本立被叫到上海市委辦公室。市委宣傳部長陳至立和市委副書記曾慶紅再次提出刪掉兩段內容,爭論持續到半夜12點,雙方僵持不下。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急急趕來,親自施壓。一直以為江澤民支持《導報》辦報方針的欽本立大受刺激,強壓之下表示收回報紙,用其他內容頂替版面,重新印刷。
但彼時已過了報紙出廠時間,欽本立只攔住了通過郵局投放到訂閲戶的發行渠道。而其他通過內部直送市委機關和中南海的訂戶,還有從印刷廠到街頭報販攤上的報紙,已經開始派發。
最終4月24日早晨, 街頭出現的《導報》用了五個版面報道座談會。頭版主標題《人民的悼念蘊藏著巨大的改革動力》以大字排版,並配以醒目的胡耀邦肖像。
江澤民大怒。兩天後,在上海萬名官員參加的大會上,他宣佈撤銷欽本立的總編輯職務,並向報社派駐整頓小組。在八九學運的重要關頭製造了一起政治事件。
在欽本立被撤職當天,黨內高層中的保守勢力授意《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將學生運動定性為「動亂」和「一場有計劃的陰謀」,引發4月27日大遊行,全國多個城市爆發大規模抗議。
兩日後,數百名北京新聞工作者聯名致函上海市委,抗議江澤民撤銷欽本立的職務,指責其違反了新聞條例及中共自定的「黨政分開」的原則。聯名的記者和編輯來自十幾家中央級報紙,包括《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中國日報》等。他們還對欽本立和《導報》表示敬意,其中75名來自《中國日報》的記者和編輯稱,「威武不屈,欽總樹天下報人風範;真理不死,導報是十年改革先鋒。」
此後,與學生的訴求交相呼應,《導報》事件貫穿八九學運的整個過程,也成為中國新聞工作者參與運動、推動新聞改革的導火索。
---六四30週年:「寒冬」前中國記者最自由的三天
斯影
BBC中文
图2:钦本立与《世界经济报道编辑部》的同仁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