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香港反送中运动六周年。反送中为何反胜为败?。。。。。芮 : 您也将“见好就收”用在了对香港反送中运动的分析中。据我所知,不少香港朋友也不认同您的批评。您 认为反送中运动在什么节点上应该“见好就收”呢?“勇武派”崛起后,温和一翼决定不“割席”,对此您如何看?勇武派的“勇 武”到底意味什么,是否就是诉诸暴力?
胡:关于香港 2019 年的反送中运动,需要多说几句。6 月 15 日,港首林郑月娥宣布无限期暂缓修例,就是明显的“好”,民 运就应该见好就收,而且反送中运动没有采取占领中心广场一类的方式,因此不存在撤离不 撤离的问题。但是在反送中运动中出现了勇武派的暴力。反送中运动的失败,就败在勇武派 的暴力上。
港人本来有着强大的、深入人心的非暴力抗争的传统。可是在反送中运动中却出现愈演愈烈的暴力,需要说明的是,勇 武派的暴力不是暴力革命,不是武装起义,不是打游击。勇武派的暴力是低度暴力,主要不是针对身,而是针对器物,针 对政府象征物,比如立法会大楼外墙,还有地铁设施、亲共商铺之类,有些勇武派向警察扔砖头、扔燃烧物。
勇武为什么在反送中运动中得势了呢?其实是出于一个严重的误判。港府要推行送中条例,港人强烈反对。6月9日,港人举行 100 万人大游行反对,但特首林郑月娥在第二天仍然说要推行送中条例,香港立法会主席梁君彦宣布要在6月12日二读审 议。在12日那天,从凌晨起,就有大量港人,主要是年轻人,包围了立法会,然后和前来 的警察发生激烈冲突,有抗议者往警察扔砖头,警方则发橡皮子弹和瓦斯,场面火爆,导致 立法会很难进行,主席梁君彦宣布推迟二读。三天后的6月15日,林郑月娥宣布暂缓修例。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在9日的百万人和平游行之后,林郑还说要修例,而在12日的暴力冲突之后,林郑就改口了,说 暂缓修例了。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和平游行是没用的,要来点暴力才行。纽约时报 17 日发表的新闻分析“习近平治下中国最大的政治让步是如何发生的?”,引用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学者高敬文 (Jean-Pierre Cabestan) 的话说,“一周前的那次适合家庭的游行不足以传递一个信息。”“不对当 局施加一点暴力和政治压力的话,你什么也得不到。”于是勇武派声威大震,很多和理非也对勇武刮目相看。但 这是严重的误判。我当时就写文章指出,港府之所以让步,就是因为百万港人的和平游行。因 为百万人和平游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尤其是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给港府和北京造成巨大压力。
芮 : 为什么说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给港府和北京造成巨大压力?国际社会有哪些重要反应?
胡:就在 6 月 9 日大游行之后的第二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发表声明:昨天几十万港人的和平示威明确显示公众反对修 例建议。美国认为修例可能破坏香港的自治。如果通过修例,美国将考虑香港在国际事务中 的特殊(独立关税区)地位,等等。紧接着,6 月 11 日,美国众议院院长佩洛西也发表声明,高 度赞扬百万港人和平大游行,并指出,港府修例关系到美国对香港自治地位的评估。6 月 12 日,川普在白宫还专门讲到 6 月 9 日港人大游行,说,那真是 100 万人大游行啊,我从没见过那么多人的游行。另外,德 国政府也作出强烈反应并表示,如果香港与大陆签订引渡协议,德国将考虑停止它原来和香港的引渡协议。如此等等。
其实,北京方面自己也承认,它之所以让步,是迫于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据香港建制派媒体《香港 01》6 月 16 日的报道,中联办专门派人到香港,给建制派解释为什么要让步,说:这次修例的初心正确,但外国势力一共有 67 次声明,企图加入干预及抹黑,令事情变得复杂,所以要暂缓修例。
港府和北京之所以在 6 月 10 日、11 日美国国务院和国会都发出警告之后,依然按原计划准备在 6 月 12 日立法会二读,那只不过是他们暂时还没掂量出美国警告的份量,很快他们就权衡出来了,所以在 15 日就宣布无限期暂缓了。由此可见,港府和北京让步是港人和平抗争,以及和平抗争引发国 际社会强烈反应的结果,不是 6 月 12 日勇武行动的结果。
可惜的是,很多港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送中运动初期的成功使很多人误以为和平抗议没用、勇武才有用。接 下来,抗议者提出“五大诉求,缺一不可”,受到鼓励的勇武派把他们的行动进一步升级。7 月 1 日,一些勇武派撞碎立法会大楼的玻璃大门,一度占领立法会。这时,从宣布无限期暂缓修 例后难堪的沉默了半个月的林郑马上站出来,宣称要“止暴制乱”。
我那时说,港人提出的诉求,有些可以通过和平抗争实现,不需要加入暴力元素,有些诉求和平抗争达不到,加 入暴力元素也达不到。港人的勇武抗争在道义上固然有其正当性,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其副作用,尤其是被当局利用、反 过来打压港人自由空间的可能性。
芮:勇武抗争的副作用表现何在?
胡:7 月 1 日勇武派暴力冲击立法会大楼事件发生后第二天,美国前驻港澳总领事唐伟康就发表讲话说,美 国和其他许多人一样对昨天立法会出现的暴力与破坏感到失望。英国外交部官员也发表了类似的讲话。但这些话勇武派都听不进 去。很多港人还是误以为和平抗议没用,勇武才有用。一句“是你们教我们和平抗议没有 用”的口号很是流行,连一些和理非的代表人物都常提这个口号。
7 月 24 日,美国学者戴雅门(Larry Diamond)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提出,港人应该见好就收,转而为长期 目标的谈判和接下来的区议会选举作准备。戴雅门对运动的渐趋激进化感到很忧虑,他尤其 担心少数人从先前的非暴力策略转向了针对财物的暴力。戴雅门说,虽然香港不是大陆,但当局仍然有能力强力镇压。一 旦北京决定出重手以掌控局势,“西方社会将没有人骑马来拯救这些香港民主人士,我们没 有能力也没有法律地位进行干预”。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松田康博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港 人应见好就收。有一些要求得到了解决,就暂时结束,然后再以和平的方式重新再来。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的卜睿哲 (Richard C. Bush) 也说港人应当见好就收,坐下来对话解决问题。戴雅门和松田康博都提到八九民运未能 见好就收的失败教训。一些资深的民主派领袖,如李柱铭、黎智英、朱耀明,都对勇武派的 行为表示反对,担心这会招致当局的强力镇压。李嘉诚在报上刊登广告反暴力,警告“最好的因可成最坏的果”。但 仍有很多人相信和理非没用,不升级不勇武不行。
这时有人提出,民主派要团结,不要内斗,不要互相批评;应该“不割席”,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文的也来武的也来不是更好 吗?那时还有人提倡去中心化、无大台,提倡运动应该像水一样无定形,如此等等。这些说 法一时间很流行,不少人还自以为发明了什么社运的新策略呢。
芮:您为什么不赞成“去中心化”、“无大台”?
胡:我对这些流行说法都非常不赞成。“去中心化、无大台”,其结果就是木桶定律 --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条木板 -- 运动的结果取决于最激进的少数人,也就是最激进的少数人绑架了大多数 人。“不割席”是奢侈品,只有在高度法治的地方才行得通 -- 警察在打压暴力行为时能严守分际,不去打压和理非。港 府和北京哪会这么好?港府和北京一旦决定严厉打击搞暴力的勇武派,它一定会把和理非一 锅煮了。
再接下来,一些勇武派提出个大计划,叫“揽炒”,玉石俱焚,同归于尽。他们要用不断的街头暴力,破坏公共设施,制 造交通堵塞,干扰政府施政。因为没有一个社会可以这样长期混乱下去,到头来就迫使当局 二者择一:要么作出让抗议者收获的让步,要么严厉镇压。他们又认定,当局一旦残暴镇压,必 定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力反制,给中国政府造成很大损失,甚至引爆中共统治危机,导致中共统治的崩溃。
我一看到这个策略就反对,因为很明显,如果实行揽炒策略,当局很可能选择严厉镇压,那固然会招致国际社会的制裁,但 是当局能够承受这个代价,民运却承受不起那样的镇压,到头来玉焚了,石却没焚。后来,北京直接出手,全 国人大通过对香港的国家安全法。一不做二不休,接下来又修改香港的选举规则,剥夺了民 主人士成为正式候选人的资格。最近又通过了 23 条。香港全面沦陷。回顾整个过程,香港民运转胜为败,从民运方面检 讨,败就败在不知道见好就收,败就败在勇武派的暴力抗争。
芮:也有香港朋友说,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不可能做到见好就收。
胡:这完全是在重复先前为八九民运失败辩护的论调。反送中运动重蹈了八九民运的覆辙,都是因为没有见好就收而失败,然 后又都是拿群众运动不可能自我控制来辩护。港人没有吸取大陆民运的经验教训,我们海外 民运自己就没有认真吸取八九民运的经验教训。如果海外民运认真吸取了经验教训,我们就 可以对港人提出忠告和建议。但是这么做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只是一味的呐喊助威。这使人想起圣经故事里的一句话:“他 们什么也没有忘记,但什么也没有学会。”。。。。。。。
摘自:胡平/芮朝怀:天安门抗议35年之后的反抗问题
https://t.co/zHBV9hxnUg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