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了,早就有人讨论了,只是被很多人选择性忽略。在一次民运的研讨会上,我作为记者尝试问台上的专家,你们有计划与青年一代进行合作和链接吗?专家说我们的门一直是敞开的。这种回答很难让人满意,但在那种场合我也不方便追问。
相联系的问题是:海外多年报道民运的媒体其新闻意识和眼界也非常狭窄,囿于熟悉的民运圈子、人权活动圈子,对于中国社会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新势力很麻木。我在这几年的工作中一直试图探索新的报道方向、题材和方式,一直在内部呼吁,但编辑团队反应迟钝,似乎稍微超出他们以前报道经验和范围的题材以及方式,就难以把握,就迟迟难以做出决定,好多次错失好的题材和报道。好几会一个题目在选题会上说一次两次三四次,对面都没有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