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把自己跟某个政客、某个政党,甚至某个政治理念绑定。那是政治焦躁病的完美配方。政治焦躁病也有中国特色。1949年以后长大的中国人,被党国的变态教育普遍弄得政治心理不太正常。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宣传屈原那种哭哭啼啼的娘炮,把深度抑郁+政治偏执当成高尚的政治德性。那种教育很不健康,让很多中国人对政治有着病态的心理。虽然他们不会像屈原那样,因为政治不如意去跳河,但会焦躁、焦虑、抑郁。
我们从小被教导“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既体恤民生,“哀民生之多艰”,又忠君爱国,因为政治失意,自我了断。历史上是不是有屈原这个人物,有很多争议。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头脑中,历史、传说、文学分得不是很清楚。按照现代历史学方法,《史记》对屈原的记载严格讲算不上历史,更像是文学和传说。一些受过现代史学训练的学者,像胡适、朱东润等,也不把屈原当成历史人物,而是汉朝儒生假托的一个传奇人物。
汉代开始,皇帝把儒学当成统治工具,儒生迎合上意,把儒学变成一种为皇帝服务的意识形态。皇帝也知道怎么改造那些不服从的儒生。像太史公司马迁,被皇帝“去势”,就是生理阉割。精神阉割跟生理阉割双管齐下,一直阉割到哭哭啼啼,彻底臣服,把自己变成皇帝的附庸。汉儒按照这种意识形态编造出屈原的故事,两千多年后,又借尸还魂,重新被党国捡起来利用。
在这里,我们把屈原当成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可能有过这么一个人,也可能没有过这么一个人。我年轻时的国学老师说的好:如果没有证据证明存在过,就先存疑。对有没有过屈原这个人,我们先存疑。但不需要存疑的是汉儒赋予屈原这个人物的人格特征和性格特点。
如果你稍有一点心理学常识,就会发现:屈原这个形象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他极度敏感,把自己当成君王的附属品,追求政治纯洁,执念于从一而终,无法忍受现实与理念的落差,最后抑郁到不能自控,跳江自毁。
这种人格和性格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应当是大众学习的楷模,而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但是,在当代中国,这种病态心理被党国当作政治美德灌输了好几代人。很多政治抑郁是这种病态灌输的产物。
很多人对政治充满执念,却又缺乏现实感知力;他们觉得政治必须纯洁,否则就是背叛;他们动不动就绝望、愤怒、感情泛滥,却无法冷静面对复杂的现实。这等于是把政治偏执 + 政治焦虑包装成屈原式美德。这不是什么美德。这是一种畸形的政治人格......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