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世界格局中,中美之间的竞争常被描绘为意识形态之争——民主与专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但这只是表层叙事,更深层的本质,其实是两种根植于各自文明传统中的价值体系之争:是权力决定一切,还是金钱决定一切?是“以权为本”,还是“以钱为本”?
一、权力至上 vs. 资本至上:文明基因的根本差异
美国的文明根基建立在“市场自由”与“法治制衡”的体系之上。权力必须在宪法和程序的框架内运行,资本在自由市场中流通,个人通过勤劳、创造、契约与合作来获取资源。
而中华传统延续几千年则恰恰相反:一切资源的调配权、话语权、合法性,始终集中在权力系统中。即使改革开放后引入市场机制,但“权比钱大”的格局从未改变,甚至更加隐秘、复杂,演变成“权钱结合”的特权生态。
正如有人形容:中国的“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权力配资+民间做事”。谁有关系,谁能拿地、拿批文、拿指标;谁没背景,谁就永远在被动博弈中求生。
二、权本位的荒诞:资源宁可荒废,也不放手
在中国,公共资源的配置不是依据效率,而是依据权属。这就造成了令人痛心的现实:
——明明有人有能力去管理、修复、利用这些资源,却因为“身份不对”“没有编制”“不是体制内”而被排斥在外。
——甚至很多地方宁可设施荒废、场馆闲置,也绝不让普通老百姓去参与管理或经营。
比如安徽巢湖,连续四届政府发生重大腐败事件,最后的结局居然是把整个地级市肢解撤销,而不是让一批真正懂管理、负责任的本地人接手试一试。这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系统性顽疾:对普通人能力的系统性不信任,对“非体制力量”的本能排斥。
三、文明是否有高低之分?
有一种“政治正确”流行观念说:“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差异”。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那么为什么英语能成为全球通用语言,而我们家乡的方言连进入普通话的边缘都没有资格?
为什么普通话能统一全国,而吴语、粤语、赣语、湘语只能慢慢萎缩?
文明的影响力,不在于它是否“古老”,而在于它是否具有“复制性、传播力、适配性”——是否能激发更多人的创造力与协作力,是否能高效调动资源、推动社会前进。
同样是中国近现代史,为什么民国时期阎锡山治理下的山西,能在战乱中成为全国治理效率的模范?说明只要打破一部分权本位结构,释放基层治理的空间,效率与公平都不是奢望。
四、中美之争,终极在文明选择
美国并不完美,但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制度性信任与契约文明;
中国不乏聪明人,但它所坚持的,是一种系统性不信任与集权文化。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哪种制度的名义,而在于:谁能让社会资源高效流动、激励个体努力、抑制权力滥用、推动文明进步。
中美之争的本质,就是“权本位文明”与“钱本位文明”的最终对决。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