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满盈却不准赈灾
1958年冬个别地方开始出现饿死人的情况,1959年饿死人的情况继续发展,农民是守着几百亿斤粮食库存饿死的。
原河南省信阳行署专员张树藩回忆:“当时信阳地区饿死那么多人,并非没有粮食,所属大小粮库都是满满的,但群众宁可饿死,也没有抢过一个粮库。”。
张树藩的秘书余德鸿 后来也证实,当时上面确实不准开仓放粮。他说:“我们当时整个地区还有11亿斤,那是国库的粮食,是不能动的。”。
1958年冬个别地方开始出现饿死人的情况,1959年饿死人的情况继续发展,1959年4月到1960年4月,是饿死人最多的一年。在这期间,不仅是信阳粮库是满满的,全国的粮库也是满满的,库存粮食最高达到887.03亿斤。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历史资料:粮食部计划司1962年统计表。库存粮食最高达887.03亿斤(1959年11月初),最少也有319亿斤(1960年5月)。1960年4月,是春荒最为严重的时候,这时粮食库存为403.51亿斤,这是贸易粮,折合原粮为482亿斤,按当时口粮标准计算,相当于1.4亿人一年的口粮。
也就是说:当时饿死人最多的时候,国库粮食也是最多的时候,如果拿出一半库存粮食来救人,也不会饿死人!农民是守着几百亿斤粮食库存饿死的。
再以某天为例,60年6月3日这一天,是最青黄不接,饿死人的时候,全国粮食库存是301.48亿斤。这些粮食存放在全国各地:北京有2.3亿斤、天津1.15、上海2.53亿斤、湖北8.26亿斤、山西8.16亿斤,各省都有。饿死一百多万人的信阳所在的河南省,至少有25.07亿斤粮食库存;在信阳附近的湖北省,还有13.22亿斤的粮食库存。如果开仓放粮,仅动用这两个省的粮食库存,800万信阳人每人可以得到50多斤的粮食,还是贸易粮,根本不会饿死人。中共的政策就是不去开仓放粮。
在中共之前历史上发生大饥荒时,官府要设粥厂,开仓放粮,允许饥民逃荒。但1960年大批农民饿死之际,并且国家还有数百亿斤的粮食库存,中共不仅没有开仓放粮,反而刻意继续增加粮食征购和粮食库存,其中的奥秘,只有中共最高层才知道。
1960年左右的大饥荒,在安徽省饿死了700多万人。安徽如此严重的灾害,是由于当时的省委书记曾希圣坚决“按党的方针办”。曾希圣后来又在1960年10 月兼任山东省委书记。在那场大饥荒中,山东省有900万人饿毙。1962年2月被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曾希圣由于“跟党走”而饿死了几百万人,民愤极大,但毛说他是好人,把他保了下来。
---大饥荒是中共有计划的屠杀手段
编写: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