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是如何赈灾的
清乾隆年间,颜希深(净甫)被任命为山东平度州知州时,其母跟随儿子到了山东任所,人称“颜太夫人”。没过多久,颜希深到省城济南公干,不巧的是,突然天降大雨,一直下了七天七夜,于是引起山洪暴发,平度顿时成为一片泽国。城中居民纷纷涌上城头,清·张培仁《妙香室丛话》卷十 三形容:“哭声殷天”。
颜太夫人立即命令打开粮仓赈济饥民。衙门里的吏役都纷纷劝谏:“万万不可!这是大事,必须立即详细奏明皇上,待皇上批准后才能办理。否则擅自开仓放粮,可是个重大的罪名,必将受到严厉惩处呢!希望太夫人三思”。太夫人却坚定地说:“这是什么时候,怎能再拘泥于法令条文?平度距省城五六百里,距离京城则更远。等到申文请示并得到批准,数十万灾民早已全都变成饿殍了!你们大家不必害怕,赶快打开粮仓,解救老百姓的倒悬之苦。至于我儿子的功名富贵则根本不用考虑,有什么罪责,全都由我与我儿子承当。即使奉旨抄家,用我们家的全部资产抵偿,也差不了多少,绝不会连累诸位的。”。说完,把自己的发簪、耳环等全部摘下来,换成钱买了米,连同官库中的粮食,都运到城头,当场发放。
有不少灾民攀在大树上、屋顶上,根本就没法生火做饭。太夫人又命人做了不少糕饼,放在竹筏上,撑往灾民的栖止处发放。就这样,水灾虽然相当严重,平度州却没有饿死一人。颜净甫在省城得到了水灾的报告,急忙赶回州城,州府的属员向知州报告散发粮仓米谷的经过,颜知州听了,满面笑容的对属员们说:‘我母亲要你们这样做,那是十分正确的,赶快为我缮具呈文,向省级长官报告经过,我当即派专人回家变卖家产,以便赔补粮仓的米谷,你们是没有责任的,大家可以安心’。哪知呈文禀到上峰,山东巡抚大为惊骇,以擅动仓谷的罪名,上疏皇帝弹劾颜希深,只不过,颜太夫人救活平度数十万灾民的消息早已传至北京城。乾隆皇帝看了奏章后说:“有如此贤明的母亲,有如此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官员,不保举、不推荐,却反而弹劾,如何劝勉各级官员?如何抑恶扬善?”,立即提拔颜希深为山东泰安知府,颜太夫人则赏赐三品封衔。
康熙认为自古以来,官僚的各种不良行为中,以隐瞒灾情最为恶劣,凡是报灾延迟的官员都要受到惩罚,相反,擅自动用钱粮赈灾的官员,可免于处罚。
康熙九年,淮扬地区大水为患,灾情严重,康熙不惜截留运往京师的漕米赈灾;康熙十八年,京师发生地震,波及附近州县,康熙除拨款救济外,更在五城设厂赈灾,派医生为灾民治病。
从此,每年冬天至年终,在五城设厂赈灾遂成定例;康熙二十八年,直隶旱灾,康熙赈灾之余,还资助贫民购买耕牛和种子,以便及时春播;康熙三十年,陕西旱灾,官员未及时上报,康熙在革除失职官员外,还取消元旦筵席,以表达对灾民的挂念。对于这些局部的灾害,皇帝都如此重视,到底谁爱民,谁在残害我中华百姓。
再看一例:
房琯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被任命为河南卢氏县县令。他在卢氏县任上,革除积弊,废弃酷刑,兴修水利,发展农工,政绩卓著,深得当地人民的爱戴,是一个为民造福的好官。不久后,豫西地区便遭遇旱灾,很多饥民逃荒要饭。面对灾情,房琯心急如焚,连连上奏朝廷,请求开仓放粮。而此时唐玄宗雄心已退,渐渐沉湎欢娱酒色,放粮之事迟迟未见批复。
开仓放粮乃国之大事,未经朝廷恩准私动公粮是要杀头的。眼看很多灾民就要饿死,房琯决心以自己一人之死换取万民得生,毅然下令全县粮仓同时开仓赈济灾民。灾民们见房县令冒死放粮,深受感动,不争不抢,秩序井然。仅一天时间,大部分灾民都分到了救命的粮食。这时,他写好一道救民于水火的呈文,打算以死谢罪。可就在第二天,他正准备派人送出呈文之际,圣旨已到:皇上下令,准予放粮。庆幸之余,房琯立即呈报了完成放粮任务的回复。朝廷接报后,认为他办事沉稳神速,不久便委以重任,调入朝廷供职。唐肃宗时,房琯被任命为宰相。卢氏县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卢氏县的祁村湾村原粮仓处修建了一座“房公祠”。该建筑经历代维修现仍残存大殿、卷棚两座和石碑四通。
---大饥荒是中共有计划的屠杀手段
编写: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