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救亲故事
1962年5月5日,鉴于饥荒蔓延的现实,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下令撤除岗哨,放开边境,允许内地饥民自由赴港,到5月25日时,中央下令关闭边卡。当时一个月内累计南逃15万人,在广东省的一些村庄,人们全数外逃,一个不剩。
这一波逃港过程中,有约三万逃港者集结在香港上水的华山,这里是逃 港的中转休息站,当时这座山尚未开发,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茂密树林,难民们饥饿疲惫,而且即将面临港英政府无法安置自己的新决定。
香港是个弹丸之地,短时间内涌入的大量难民令港英政府头疼,5月14日,港英政府决定放弃安置难民,并对涌入香港的难民采取“即捕即遣”的方针,没有什么消息会比这更让困在山上的难民们更加失望。
在港英政府忙于堵截和遣返偷渡者、不关注难民的生存状态的背景下,金庸旗下的《明报》于5月15日发表了首篇社评:“最宝贵的是人的生命!最大的仁政,是救人的生命!”
5月16日,《星岛日报》也刊登了《百名难民寄语香港亲友》一文,此后宗教团体、乡亲组织、新闻媒体发起了“援助有困难的人民”行动,前后共有十多万人次,送衣、送食、送水到华山。香港市民用各种方法保护华山上的同胞,甚至包括接走并匿藏到自己家中,用实际行动与港英政府的遣返政策“对抗”。
香港市民对难民同胞的积极帮助也被当时的媒体所记载,5月17日的《星岛日报》刊载新闻《华山被包围送粮人不断》: “本港亲友及见义勇为市民,纷纷自购面包粮食,到上述地点寻找难民,山头上,呼儿唤母,一片混乱。”
后来,警察将这些越境者强行拖上卡车送到位于石湖墟的收容营地。港英政府决定,让这些难民进入收容所后获得两餐丰盛的免费自助餐,第二天再派车将他们从罗湖桥送回内地。
他们一旦被遣返,等待自己的将是和过去一样望不到头的忍饥挨饿,甚至会由于逃港而遭受致命的迫害...不少香港同胞不忍心看到这一幕成为现实,于是他们当夜就守在收容营外,据报载:“滞留(在营外)的市民不下三四千众。”“他们当晚就在露天卧睡。” 为了表示同情,连闹市区很多娱乐场所都主动停业了。
摄影机没有拍到的是,还有上百名香港市民冲出马路,躺在路上用身体阻挡车队前行,趁着这个过程,车内难民跳出车厢,成功逃跑。香港市民为了留住这些难民,不惜彻夜守候,自费物资,甚至敢于用自己的生命挡住遣返车辆的去路。
在香港市民的掩护下,不少难民纷纷跳出车厢,免于遣返,顺利走完逃港的最后一步
香港精神正如后来那首著名歌曲《狮子山下》的歌词一样: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
这首歌的作者罗文,正好也是1962年的逃港难民。在罗文的百度百科条目中,对于其逃港的描述只有“1962年,他离开广州,前往香港发展”这样一句话,但又有谁能体会这一笔带过的一句话背后有多少苦难?
值得一提的是,在华山救亲发生的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中国大陆为了赚取外汇,即便顶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和粮食短缺压力,也保持着对香港大量的食品出口,每月货物价值达到当时的1000万美元。
香港同胞看到这些丰富又精美的食品,想到的是这些食品背后的血与泪。他们纷纷购买这些食品,然后立即寄回内地的亲友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香港商店的代寄邮包服务就此应运而生。
三年困难时期、改革开放初期、1998年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等无数场合,在需要帮助时,香港都没有缺席过。
图: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拉里.伯罗斯1962年5月在香港华山事件中拍下的逃港者
(1/4)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