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大和尚”释永信一直很淡然:“和尚也要吃饭,你不化它,它就必然化你。”但结果,却是他自己,被商业和欲望,彻底“化”掉了…少林寺我去过多次,每次都无法感受到少林寺的“佛门清净”,反倒每次都觉得这是一个“大争之地”,每次都能隐约感受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龙盘虎踞、龙争虎斗的暗流涌动。无论是十三棍僧救唐王,还是如今的少林寺与地方争斗,与三教九流争斗,都是一个大争之局。无论是历史上的少林,还是金庸笔下武林中的少林,都从未“六根清净”过,倒是把一个“争”字写得格外用力。而千百年来,大和尚释永信无疑是把这个“争”字写得最用力的人。
1980年,千年古刹少林寺迎来了宿命般的转折,那一年,断垣残壁,夕阳夕照下,它迎来了《少林寺》剧组。那时的少林寺,全然没有了千年古刹的盛况,只有十来个年过七旬的“无齿”老和尚,但那时的少林,虽然“无齿”,但并不“下流”,而是信徒心中的圣地。释永信就是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候,踏着属于少林寺的“大争之势”入了少林寺。他当然不是什么武学奇才,但在争权夺利这个领域,他却少年老成,颇有天赋。84年成为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成员,帮助行正方丈处理日常寺务,逐渐进入了少林寺的权力核心。行正圆寂后,22岁的释永信凭借着年轻和手腕,接任了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行正长老并没有把方丈衣钵传给他)。凭借着这顶“官帽”,成了这座千年古刹的实际掌舵人。
电影大火之后,释永信亲手操办的少林武僧团火爆出圈,年轻的释永信第一次嗅到了“流量变现”的甜美味道,也真正掌握了少林寺的赚钱密码,一跃成为了经济实控人。88年成立“少林寺红十字会”,这一招“为名请命”为他取得了多赢的格局,也让他顺利登堂入室,凭借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名头,成功混入政协,成为地方认定的“话事人”。
94年释永信状告“少林牌”火腿肠,成为中国宗教界名誉权诉讼第一案。向全天下宣告:“少林”这个品牌,是我的!随后疯狂抢注各种少林商标,在少林无形资产的争夺中,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占得先机,为少林寺的商业化打下了基础,更为少林寺赢了了财源滚滚的基业。紧接着拥抱互联网,97年,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释永信成了轰动一时的“佛门CEO”。有争议,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名望,就这样,释永信就这样成了“少林寺”的代名词,在抓好自己名头的同时,释永信牢牢地把少林的无形资产抓在手里,也彻底握住了少林商业帝国的财政大权。于是,他一直想争的东西,来了。
99年,34岁的释永信终于争到了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当和尚”实现名利双收,要是你,飘不飘?释永信依然没飘,因为他知道还没到他飘的时候。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段位,释永信借助提高少林文化学术研究水平,创办了少林文化研究所,提出“少林学”概念,进一步把“无形资产”玩出了新高度,在德国率先建立了少林文化中心,之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将少林文化输出到了国外。这看似是文化输出,但实际上,也是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为日后的出逃做好了铺垫。大和尚是懂得投资的,不但懂得怎么争,还知道提前安排好退路。
有钱了,大和尚第一件事就是去主动纳税,随后才斥巨资对少林寺进行全面重建和扩建,千年古刹不再是一片衰败气象,而是处处都散发着金钱的气味。于是,各国游客来了少林寺,各国政要来了少林寺,连普京都来了。和尚并非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和尚,而是一个热衷政治舞台的和尚,挂着“少林”的头衔,他跑到了白金汉宫,也跑到了海峡对岸,把“少林文化”玩得风生水起。
商业帝国的成功,让释永信的野心,急剧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CEO”,他要的是绝对的权力和不受约束的欲望。他开始与地方政府争利。佛门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被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最致命的,还是那些关于他私生活的举报,一场围绕着金钱、权力和女人的少林寺内部大乱斗。在那座金碧辉煌的寺院里,没有青灯古佛,只有刀光剑影。但诡异的是,实名举报信直达最高检,最后被转回当地处理,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桃色事件,又不了了之了。
大和尚就更加无法无天了。与老和尚争权,赢了;与民间争利,又赢了;与地方争财,也赢了;到国外争名,也赢了…于是,他争过了界,争到了不能争的地方,在金钱和权力的春药催化下,大和尚飘飘然干起了与男人争色的游戏。佛法无边,不是没有边界、没有国界的意思。而是说,有些底线突破一下,可以说成是“创新管理”;但有些底线一旦突破,就是身败名裂,天崩地裂,彻底塌房。有些东西,给你,你就能争一争;有些东西给不了你,你争就是作死。争了一辈子的释永信,终于把自己争进去了,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