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另一种玩法 - 寺社纳印
当然,其实是参拜,不是“玩”。
“纳印”也称为“纳经”、“集印”,是一种日本佛教、神道信众朝拜寺庙后进行的行为。
在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当时日本的圣武天皇(701-756)虔心信佛,设立“国分寺”,官方拨款供养,以祈国泰民安。国分寺重要工作之一,是鼓励知识分子在朝拜各地寺院时,寻访古经,重新抄写,作为个人的修行和供养,以此弘扬佛教文化、复制面临失传的孤本经书,并把新抄本纳入寺院藏馆中,所以称为“纳经”。抄写人把自己所抄经典交予寺院时,寺僧会以红印泥在白纸上盖上寺院印章还给抄经者,作为一种收纳证明、纪念,同时也有认证对方功德的意味在内。这种印章,便称为“朱印”、“御朱印”。后来,游方的信众为方便携带,便开始自备一本簿子给各地寺院盖印,发展出“纳经帐”(也称“纳经帖”、“朱印帐”、“朱印本”等)。到了平安时代,即公元8世纪末至12世纪间,朝拜寺院者要求寺院盖印的风气已趋成形。
时至今日,虽然仍然被称为“纳经”,但这种集印活动已经和最初的抄经、纳经行为脱钩,而且也不再限于佛教寺院范围。在几乎任何佛寺或神道庙宇里,信众对寺庙供养一份约定俗成的小金额,便能得到该寺庙的朱印。
现代的纳印有多重意义:
1、这是对寺院的一种供养行为。
2、授印也代表了寺院及其本尊的保佑。
3、它也是个人朝圣旅程的纪录和纪念。
4、进行主题系列巡拜者,在最后索取“满愿证”(撇开其宗教意义解释的话,这相当于朝圣完毕的纪念证书)时,又必须凭这些记录证明确实先后圆满完成了全系列的朝拜活动。
5、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在临终时,会要求把自己的纳经帐放入棺木,作为此生功德修行的纪录。
6、每座寺院的印章、书写内容和格式不尽相同,并因纳经的浓厚文化历史渊源,许多人以收集、研究朱印为爱好,甚至还有专门的研究、出版物。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