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的是,深受毛泽东迫害的习氏父子,为什么对毛泽东的统治术如此痴迷。要知道,毛泽东对他父亲的迫害差点彻底毀了这个家庭。
文革高潮中的1967年春天的某一天,13岁的习近平因其父亲的“政治问题”,头上戴着沉重的铁制高帽子被批斗,在这次批斗会上,习近平受尽了侮辱,甚至连他母亲也不得不随着旁边的人喊着“打倒习近平”。随后,习近平被送往少年管教所,寒冬腊月他只有单衣,只能睡在冰冷的地板上,还满身都有虱子。习近平后来坦言,他曾怀疑自己是否能活下去。习近平的同父异母姐姐也在文革中上吊自杀。
然而多年后,当父子终于团聚,父亲习仲勋却要求当时23岁的习近平背诵毛主席语录。家庭悲剧以及深切体会过的党的残酷,为什么没有让他们动摇对党的信仰,反而让他们对共产党有了更深的忠诚呢?
习仲勋英文传记的作者认为,习家父子深受苏联布尔什维克思想影响,这种思想推崇“自我磨练”,认为个人磨难是政治锻造的熔炉,你受的苦越多,就越觉得党的恩情如山。只有通过绝望与牺牲,才能真正成为党的可靠战士。据说青年时代的习近平热衷阅读俄国小说《怎么办?》,其主人公就是睡在钉板上锤炼意志。
习近平父亲习仲勋1913年生于陕西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4岁时,饥荒和霍乱肆虐邻村,习仲勋参与了一场暗杀行动,以毒死一名反革命教师。可是,行动失败,却让其他几位教师因此患病。20岁时,习仲勋已经两次入狱,还中过一次弹。他终其一生都在说:自己最终会被活埋。
1962年,一本并沒有公开发行的《刘志丹》被毛泽东定性为“反党反革命反毛泽东思想”的“反动书籍”,其根本原因既有内容层面的政治敏感性,也牵涉到党内权力斗争的复杂背景,尤其与习仲勋的关系密切。
书中描写了1930年代西北红军和根据地的早期领导人,尤其突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人物的作用。对当时毛泽东尚未主导西北红军时的历史给予了正面描述,淡化了毛的领导地位,而强调刘志丹的“开创功绩”。被认为有“重新书写党史”的倾向,有削弱毛的革命正统之嫌。
毛泽东对地方革命根据地和其早期领导人(非延安“主流”人物)一向警惕。《刘志丹》一书被毛认定有“为西北山头翻案、树碑立传”的动机,暗示有人试图突出非毛体系的历史功绩。
虽然书的作者是刘志丹的亲属(主要是其弟刘景范),但由于书中高度赞扬习仲勋在西北根据地的作用,毛将其定性为习仲勋幕后策划。习仲勋本人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书记处书记,是高层重要人物。毛认为这是一种政治挑衅。
习仲勋在陕甘边根据地的早期活动被书中重点描述:其参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的整合;与刘志丹共同推进根据地建设;在群众组织和党务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习仲勋被描写为刘志丹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者与合作者。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刘志丹开创、习仲勋传承与发展”的历史线索。
书中多处引用与习仲勋相关的历史记录,尽管没有歌功颂德式的语言,但通过叙事结构凸显了他的地位。
接着习仲勋遭毛泽东点名批判,被打入冷宫长达十五年。直到1978年,邓小平复出后才得以平反。他支持创立深圳等经济特区,并辅佐胡耀邦,推动改革开放。
很多人不明白甚至失望的是:习仲勋历经磨难儿子应该更包容,沒想到一位开明包容的长者,却养育了高度集权、强化党的控制、对内肃贪打压、对外冷峻强硬的强人。
习仲勋传记作者认为,这不是偏离父志,而是对父辈经验的极端继承。习仲勋这位后来的“改革派”并非是温文尔雅的自由主义者。早在1930年代,他在肃反中毫不留情,逼供不择手段。1950年,他曾说:“要杀得人心惶惶。”他的“务实改革”不过是在革命斗争经验基础上的战略调整,而不是对专政体制的质疑。
到底有沒有北戴河會議|習近平神隱多長時間|海外熱議習近平權力|習氏父子有什麼不同|習更痴迷毛式統治術|(20250804第687期)#熱門話題 https://t.co/e0FVIXzlDl 來自 @YouTube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