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预告:as code
在这个系列继续写下去之前,我先给一个预告——我会重仓押注的方向是 As Code,包括 Strategy as Code、Rule as Code、Governance as Code 等各种高语义规则的协议化表达。在我看来,现在是它第一次具备大规模落地的窗口期。过去它之所以无法在战略、政策、法律、治理等高层领域实现,核心是缺少四个条件:其一,结构化表达能力成熟,IR/DSL、数据契约、Schema 验证等工具已经能支撑高语义密度规则的落地;其二,声明式调和体系成熟,GitOps、K8s、ArgoCD 等控制器能够持续对齐声明态与运行态;其三,可观测性与漂移检测能力成熟,OpenTelemetry、分布式监控、Drift Detection 等手段让符号层与语义层的一致性可控;其四,AI 结构解析能力出现,LLM 已经能从 PPT、文档、会议记录直接生成可执行的 IR/DSL,消除了过去依赖人工翻译的瓶颈。这四个条件首次同时具备,让“人类意图直接编译成可执行协议”在技术上真正可行。
我看好 As Code 的原因,不仅在于它是一个技术趋势,更在于它本质上是一次信息权力的重新分配——前 AI 时代,战略、规则、协议的定义权掌握在文科商科的信息内容处理者手中,技术人主要充当“信道建设者”;AI 时代,技术人可以用 As Code 接管语义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接口,从而掌握信息主权。这也是工业文明向结构文明的桥梁——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链是“生产与传递物质”,而结构文明的核心价值链是“迁移与调度结构”,As Code 正是这种迁移与调度的底层协议。同时,它具备跨行业复用的天然优势,不论是 Strategy as Code、Law as Code 还是 Governance as Code,本质上都是将高语义规则封装成可移植模块,低成本迁移与组合;它更是自动化的终极形态之一,不只限于工具,而是让治理与决策本身实现版本化、可执行、可调和与可回滚。
完美结构。
至于发展的趋势,我初步推演会经历五个阶段:第一步是单领域落地,实现领域内规则的协议化,例如 DevOps 里的 Infrastructure as Code、Security as Code;第二步是跨领域协议互操作,让不同行业之间共享结构协议模板,比如将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协议迁移到医疗器械行业;第三步是跨组织多主体协作,多个组织通过共享的结构协议直接协作,而不必依赖同一个平台;第四步是全球化结构网络,实现协议存储、执行、调和的去中心化,形成全球性的结构文明基础设施;最后一步是嵌入式闭环治理,让协议与运行态完全融合,实时监控符号层与语义层的一致性并自动修正偏差。
一句话来说,现在是 As Code 的窗口期,因为技术、协议、观测和 AI 能力首次同时成熟。它不仅是工程方向,更是信息权力格局的重构工具,未来将从单领域落地走向跨行业、跨组织、全球化的结构网络,并最终演变成实时闭环的结构文明操作系统。
不过说再多也得先顾好身体,这两天我打字的力气都快没有了,活着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