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共控制的中国科学院设立历史研究所。郭沫若任一所(上古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任三所(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拟聘请陈寅恪担任二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为此,中国科学院特派陈寅恪过去的学生、时为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的汪篯前往广州说服陈寅恪北上任职。
汪篯身揣中科院院长郭沫若、 副院长李四光的两封亲笔邀请信赴广州时,以为此事势在必得。不料,陈寅恪看完郭、李二人信后,虽未回绝,却提出了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的两项条件:
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
二、请毛公、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①
(所谓“毛公、刘公”,即指毛泽东、刘少奇)。
陈寅恪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详细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因此,我提出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其意就在不要有桎梏,不要先有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也不要学习政治。不止我一个人要如此,我要全部的人都如此。我从来不谈政治,与政治决无连涉,和任何党派没有关系。怎样调查也只是这样。因此我又提出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少奇是党的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②(①、②引自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陈奎德:陈寅恪:学术独立的中国典范——自由主义在近代中国
图1:陈寅恪先生书法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