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发当然是好的,但对所有年龄段的程序员而言,最稳妥的路径仍然是:持续去找工作。至于要不要接受一份工作,决定权始终在你手里。
找到合适的工作,本质上意味着 结构耦合,它是一种清晰的市场验证信号。因为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过去几年里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巨变,这些经历和能力绝不是一份简历可以完全解释的。能否拿到心仪的工作,就是最直观的“市场回路反馈”:如果拿到了,说明你的个人结构不仅存在,还能被生态调用;如果拿不到,就意味着你的结构可能已经老化,或者你的叙事和市场脱节。
在美国,加入合适的 VC 支持公司,是程序员当下最具杠杆效应的路径之一:一方面有稳定现金流(薪酬),另一方面有上行潜力(股权),还能用别人的资金和算力做试错实验,同时沉淀人脉与信誉。从美国市场环境来看,风投资金已经大量涌入,而前沿应用的岗位结构尚未成型。今天大厂看似理所当然的岗位体系(产品经理、前端、后端、算法、运维…),当年也并不存在,而是通过一次次试错慢慢形成的。
所以,现在的 AI 落地场景就等于互联网早期。岗位定义混乱:Prompt 工程师、AI 产品经理、Agent 架构师这些头衔没有统一含义;知识体系真空:学校没有对应课程,培训班也只是拼凑;话语体系缺失:没有标准职能表,企业只能在摸索中招人。相比之下,上一天班就一定有一天的钱,这就是就业最朴素的优势。它同时也是验证体系、学习体系和探索体系的一部分,持续找工作,才能不断刷新和检验自己的结构。
转过来看:你以为独立开发就不是一种“工作”了吗?从结构意义上说,它甚至可能还不如在前沿组织里的探索岗位。因为所谓的“独立开发”,从来就不是完全独立,而是从传统雇佣制中跳出来,转而寄托在另一套隐形组织关系中。
平台依赖:独立开发者依旧依靠 App Store、Google Play、Github、Notion、Stripe 这样的基础平台,这些就是事实上的超级组织。
分发依赖:推特、知乎、Reddit、Discord 等社区构成了营销和获客渠道,你无法真正游离于其外。
支付与法律依赖:要通过银行、Stripe、Paypal 收款,要遵守国家的税收与合规法律。
所谓“独立”,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心理身份标签(不依赖单一雇主),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完全脱离组织。
我相信:
超级个体≠孤胆英雄
因此,超级个体的最终落点依然是找到组织。如果市场上找不到能容纳你结构的组织,那就意味着,是时候去自己创立一个组织了。
连contractor都仅仅是一个过渡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