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19年運動中提出的「#無大台」、「#BeWater」概念,共同塑造了一種面容模糊的抗爭者形象。無論是2019年的香港,還是韓國的彈劾運動,前線的主力多為90後乃至00後。他們走上街頭,往往是出於一種模糊的情感政治。台灣、韓國和香港的年輕人在這一點上非常相似:他們的日常生活相對去政治化,但在面對重大社會事件時,樸素的正義感會驅使他們本能地走上街頭。
我有朋友形容,2019年的香港是「情感的通貨膨脹」。每個人都被洶湧的情緒衝擊而行動。但真正的政治參與和社會變革,應當發生在日常之中。
香港當時街頭有多美麗,回到現實就有多七零八落。國安法實施後,那些曾經的口號成了敏感詞、成了紅線。一旦說出口或寫出來,就可能面臨坐牢的風險,整個社會陷入失語的狀態。
香港運動是「斷崖式」結束的。2020年元旦前仍有大規模遊行,但新冠疫情爆發後,香港政府立刻禁止四人以上的集會。最初人們以為只是暫時中斷,像SARS那樣很快恢復,但沒想到疫情持續兩三年。等到疫情結束時,香港的街頭動員已經基本消失。
這種斷裂帶來了巨大的情緒落差與無力感。2020年五一、七一,仍有人嘗試上街,但人數減少導致安全感下降,安全感下降又讓更多人不敢出來,形成惡性循環。與此同時,網絡聲音零散,沒有能夠鼓舞士氣、協調行動的組織或領袖。尤其是「#47人案」之後,幾乎沒有任何具有影響力的力量能夠引導方向。
當時的氛圍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不需要有統一的行動路線或口徑,也不需要整體行動方案。然而,當運動進入迷茫階段,參與者迫切需要一個能夠穩定人心、凝聚共識的聲音。”
——香港記者Jane在最新一期季風播客中如是說
👂收聽完整版:https://t.co/w6o4YhCrRH
歡迎在各大平台收聽季風播客,並訂閱季風Substack:https://t.co/1K0Vj2pZmM
#季风播客 #季風播客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