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阅兵,是习近平政治生涯中的又一次高光时刻。通过阅兵向国内外展示力量,强化自身作为核心领袖的地位。面对各种传闻和批評,习近平需要通过阅兵凝聚所谓党心军心民心、震慑一切反对力量。在国际上,需要给一帮靠中共续命的老朋友安全感,也需要在西方國家面前刷存在感。然而,阅兵的象征性力量终究是短暂的,真正的权力巩固,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持续动能、社会稳定的长期保障以及国际环境的缓和。在阅兵的礼炮声中,习近平或许能暂时巩固权威,但未来的挑战——经济下行、国际孤立、社会分化、党内恶斗,仍让他在剩下的垃圾时间里疑心重重提心吊胆。
中共将自己描绘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声称领导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然而,历史事实表明,抗战的主力是蒋介石国民政府领导的国军,而中共在抗战期间的贡献不仅严重夸大,甚至与抗战背道而驰。中共将抗战胜利的功劳据为己有是对历史的扭曲,更是对无数国军牺牲者的亵渎。
抗日战争(1937-1945)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民族战争,国军在正面战场上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根据历史记录,国军进行了22次大型会战,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投入兵力数百万,直接对抗日军主力。国军在淞沪会战中牺牲超过25万士兵,占全国精锐部队的三分之一,极大削弱了日军进攻能力。武汉会战中,国军投入100万兵力,抵抗日军30万,拖延了日军南下步伐。此外,国军还组织了滇缅远征军,与盟军并肩作战,保卫中国西南通道。这些战役的惨烈程度和战略意义,远超中共游击战所做出的贡献。
国军作战的代价极为惨重。据统计,抗战期间,国军阵亡约322万士兵,受伤400余万,占中国军队总伤亡的90%以上。日军在中国的军事损失中,约110万伤亡中的绝大部分由国军造成。国民政府还承担了战时经济、外交和后勤重担,迁都重庆后,在日军轰炸下坚持抗战,这些事实表明,国军是抗战主力军,中华民国政府是抗战核心领导力量。
相比之下,中共在抗战期间主要局限于游击战和根据地建设。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指挥,但实际行动高度独立。八路军在抗战初期参与了平型关战役等少数正面战斗,取得一定战果,但规模和影响远不及国军的大型会战。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歼敌约1000人,而同期国军在淞沪会战中歼敌数万,差距显而易见。
抗战爆发前,中共在长征后仅剩3万余人,陷入生存危机。日军入侵为中共提供了喘息机会,中共利用“第二联合阵线”合法化其地位,获得国民政府的物资支持。毛泽东明确提出“七分发展,二分应付,一分抗日”的方针,优先保存和扩大自身实力,而非全力抗战。中共在根据地通过游击战骚扰日军,主要目标是控制农村、吸收地方武装、扩大地盘。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时,国军正面战场损失惨重,中共趁机进攻铁路沿线和中小城市,扩大控制区,人口从3000万增至1亿,军队从30万增至127万。这种策略与其说是抗日,不如说是借机壮大自身。
历史学家远藤誉在《毛泽东与日军共谋的男人》中披露,中共通过潘汉年等渠道与日军情报机构保持联系,双方在某些阶段心照不宣地针对国军。这种“共谋”虽非全面合作,足以说明中共在抗战中的真实动机。抗战结束后,毛泽东私下表示:“如果没有皇军打进来,共军早就被国军消灭了。”这句话暴露了中共对日军入侵的“利用”心态。
抗战胜利后,中共通过系统性宣传,将自身塑造成抗战的主导力量,抹杀国军的贡献。1949年中共建政后,官方历史叙事将抗战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强调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这种叙事在毛泽东时代达到顶峰,国军被描绘为消极抗战甚至投敌的形象,中共被塑造成民族救星。
具体手法包括以下几点:
1. 篡改历史记录:中共党史中,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游击战被无限放大,平型关战役被吹捧为“抗战第一大胜仗”,而国军的22次会战鲜有提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关于抗战的描述刻意忽略国军贡献。2009年中共公布的“红色英模榜”中,无一名抗日英雄,反映了其对真实抗战历史的回避。
2. 打压国军将士:中共建政后,许多国军抗日英雄被打为“反动派”,遭到迫害甚至杀害。例如,淞沪会战英雄谢晋元被软禁后遇害,滇缅远征军将领杜聿明被长期监禁。这种清洗不仅消灭了历史见证人,也为中共的宣传扫清障碍。
3. 控制舆论和教育:中共通过教科书、影视剧和纪念馆,强化其“抗战领导者”形象。例如,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将中共游击战浪漫化,而国军的正面战场鲜有呈现。抗战纪念馆中,国军将士的展板往往被置于角落,中共的“敌后抗战”占据主导。习近平上台后,中共的抗战叙事有所调整,承认国军部分贡献,但仍将中共置于核心地位。2015年和2025年的抗战胜利阅兵,邀请少数国军老兵参加,但象征意义远不及对中共的歌颂。这种“有限承认”并非还原历史,而是为了统战需要和国际形象。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