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外交事务》最新专文:
真正的中国模式/北京持久的财富与权力公式
王单(Dan Wang)、阿瑟·克罗伯(Arthur Kroeber)
2025年9/10月号(发表于2025年8月19日)
十年前,北京的规划者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一个雄心勃勃的方案,旨在引领未来产业。该计划确定了十个投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半导体、工业自动化和高科技材料。其目标是升级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制造能力,减少对进口和外国企业的依赖,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最终的目标是把中国转变为科技领导者,并将国有或民营的“国家冠军”企业推向全球。政府以巨额财政支持来推动这一愿景,每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2%,以直接和间接补贴、低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的形式实施。
中国在这些努力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不仅在电动车和清洁能源发电方面领先全球,而且在无人机、工业自动化和其他电子产品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其对稀土磁体的垄断曾迅速迫使美国总统川普达成一项贸易协议。中国企业正在逐步掌握美国、欧洲及其他亚洲国家生产的更高端技术产品。
然而,中国模式仍有许多质疑者。他们指出,大量资金投入导致浪费与腐败,形成了许多竞争者生产类似产品、却难以盈利的行业。由此引发的通缩使企业不敢扩张用工或提高工资,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经济增速疲弱。曾被认为将超越美国的中国经济,如今陷入放缓,或许永远无法在总量上追上美国。
这些问题并非微不足道,但若因此认为中国的技术动能会因此脱轨,则是严重的错误。北京的产业政策成功之处,不仅在于选中了正确的产业并给予补贴,更在于它打造了支撑科技强国所需的深层基础设施。它建立了一个以强大电力和数字网络为中心的创新生态系统,并培养出庞大且具备先进制造知识的劳动力。这是一种“全方位技术战略”。这种模式使中国能比任何国家更快开发并大规模推广新技术。即便面临经济放缓或美国制裁,它也不太可能偏离轨道。
中国的工业与技术实力已成为全球经济的永久特征。美国应当与中国竞争,以保持整体技术领导地位,并维持广泛繁荣与国家安全所需的产业。但美国决策者必须认识到,目前的做法——出口管制、关税和零散的产业政策——效果有限。仅仅试图拖慢中国是不会奏效的。华盛顿必须专注于建立自身的工业实力体系,通过耐心且长期的投资,不仅在关键产业,还要在能源、信息和交通基础设施上发力。否则,美国将面临更严重的去工业化,并失去技术领导地位。
走向强大
德国西部群山中的纽博格林赛道因其曲折的21公里赛道而被称为“绿色地狱”,这里是对最坚强的车手和最先进车辆的考验。历来表现最佳的车辆通常来自德国的BMW、保时捷和奔驰,或意大利、日本、韩国等老牌制造商。
然而在2025年6月,这条赛道见证了一个新的电动车速度纪录,而创造纪录的不是这些传统冠军,而是小米——一家以中低价智能手机与电饭煲闻名的中国公司。小米仅在一年前才推出首款汽车,但它却制造出了史上第三快的赛道跑车(不论电动或燃油)。
小米的赛道胜利象征着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迅速崛起。2024年,中国生产了全球近四分之三的电动车,占全球出口的40%。它垄断了太阳能供应链,制造了全球大部分电池(无论用于电动车还是其他用途)。同时,中国还生产了全球60%的电解槽,用于从水中提取氢,这是生产清洁氢能的最有效方式。
不是仅靠补贴
人们常见的解释是,中国中央政府选定一些产业,给予数千亿美元的补贴、税收减免与低息贷款,并帮助企业窃取或模仿他国技术。这部分确实存在,但并未揭示全貌。中国成功不仅因为补贴某些产业,更因为它投资于“深层基础设施”——支撑创新与高效生产的底层物理系统与人才专业。
其中包括交通系统:中国在30年间建成的国家高速公路网是美国州际高速的两倍,高速铁路总长度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总和;上海港的货物吞吐量有些年份甚至超过所有美国港口的总和。
更关键的是数字网络。起初,西方认为互联网会侵蚀专制政权,因为它打破了信息垄断。然而中国领导层得出相反结论:高质量的数据基础设施将加强政府对舆论与人口流动的监控,并大幅推动工业部门与科技生态。于是中国建立了一个快速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内互联网,同时屏蔽境外内容。这一赌注获得成功: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占得先机,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成为世界级创新者,华为成为全球5G设备领导者。而中国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中共依然牢牢掌控局面。
电力驱动未来
另一项核心基础设施是电网。过去25年,中国每年新增的发电量相当于整个英国的总供应量,如今中国的年发电量超过美国与欧盟总和。它建设了超高压输电线路和各类储能系统,使高铁和电动车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中国克服了电力作为主要能源的障碍——难以长距离输送、难以储存、难以推动交通。如今,中国正迈向全球第一个以电力为主的经济体。电力占全球能源使用比重约21%,美国22%,而中国已接近30%,仅次于日本,且增速最快。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