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控糖药为什么都有一个“格”字?
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卡格列净(Canagliflozin),艾格列净(Ertugliflozin),这一长串药品的名字中都有一个“格”字。
这个“格”(gli-)其实就是glucose(葡萄糖)词根的另一种形式 。在拉丁名中,看到gli(也包括glu,gly)就自然会想到糖,在gli的前面和后面都可以再加上其他成份。
早期的磺脲类药物,其实就开启了“格格”们封号的时代:
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默克)
格列吡嗪(Glipizide,辉瑞)
格列齐特(Gliclazide,施维雅)
延续到了今天,“格格”们就成了口服降糖药的皇族标记,“格”字的前面增加的成份由制药厂决定,作为这款药的名号,”格”字后面缀连的部分由科学家决定,标记这款控糖药物的门派。
先看后面附加部分:
gliflozin(格列净):后面的词缀是流动的意思。这类药都是SGLT2 抑制剂,通过尿液排糖,堪称肾脏的“排水阀”。
gliptin(格列汀):后面的词缀是”肽酶”的意思。这类药都是DPP-4 抑制剂,抑制酶活性、延长肠促胰素效果,像一位酶控大师。
glutide(格鲁肽):这个的后缀直接是“肽”的意思,那个“糖”也直接变体成为glu,所以各种“格鲁肽”都是GLP-1 受体激动剂,模拟肠促胰素,是调节胰高糖素的“调音师”。
glitazone(格列酮):后缀就是噻唑烷二酮的写法,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好比胰岛素的“神助攻”。
glinide(格列奈):后缀就是“酰胺”的变体,它们都是促胰岛素分泌剂,快速控制餐后血糖,像一名“血糖急救员”。
再看“格”前面药厂决定的部分,目的是响亮、好记、有辨识度。比如:
阿斯利康出品的达格列净的“达”是Dapa。
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的“司美”是Sema。
甚至中国恒瑞制药也用这个模式把自己的“恒格列净”配上英文Hena。
于是不同格格家族就变成了复杂的的控糖降糖药品系列:
格列净派(gliflozin):
达格列净 Dapagliflozin(阿斯利康)
恩格列净 Empagliflozin(百灵佳)
卡格列净 Canagliflozin(强生)
伊格列净 Ipragliflozin (安斯泰来默沙东)
艾格列净 Ertugliflozin(百灵佳 礼来)
托格列净 Tofogliflozin (日本)
鲁格列净 Luseogliflozin (诺华)
以下中国制药厂商的中文名和英文名(有些我没找到)也是这个格式
加格列净 Janagliflozin
恒格列净 Henagliflozin
荣格列净
泰格列净
万格列净
格列汀派(gliptin):
西格列汀 Sitagliptin(默沙东)
维格列汀 Vildagliptin(诺华)
利格列汀 Linagliptin(百灵佳)
沙格列汀 Saxagliptin(百时美施贵宝)
格鲁肽派(glutide):
利拉鲁肽 Liraglutide(诺和诺德)
司美格鲁肽 Semaglutide(诺和诺德)
杜拉鲁肽 Dulaglutide(礼来)
贝那鲁肽 Benaglutide(百奥泰)
格列酮派(-glitazone):
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武田)
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葛兰素史克)
格列奈派(-glinide):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诺华)
那格列奈 Nateglinide(日本住友)
本来,这些英文药名的词尾极具辨识度:-gliflozin 是排糖,-gliptin 是控酶,门派清晰。但音译成中文后,全都变成“XX格XX”,仿佛一串孪生格格,听起来优雅,记起来头疼。
中文翻译十分考验功力:既要音似,也要字雅。就是这个中心的gli(糖)字被音译成“格”,失去了甜甜的联想,你只能靠“格格”这个皇族女儿专用名去联想“小甜甜”。
面对这么多“格格”,不必慌。你可以这样想:“它是排糖的?控酶的?还是模拟激素的?我需要兼顾减肥吗?”
了解门派,就容易理解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