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光傳媒發表我8月23日的文章《黃埔軍人彪炳史冊的崑崙關戰役》,因為離京匆忙,未來得及轉發,今天補救。
#蹭網發推之一一九
黃埔軍人彪炳史冊的昆侖關戰役
2024 年是黃埔建軍100周年,是年2月底赴廣西避“兩會”,令我感到不虛此行的,是參觀了昆侖關戰役遺址。昆侖關位於南寧東北59公里,是邕柳、邕梧公路必經隘口。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兩日後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中國戰場,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天津,上海,青島,廣州等港口城市相繼失守,中國最重要的海上補給線被切斷。1939年2月,日軍佔領海南島,同年6月又佔領汕頭,潮州,東南沿海被完全封鎖。但是西南大後方的桂越線是國際三大運輸線之一,運程短、運量大、運費低,可通行坦克、火炮、裝甲車,運進中國的支援物資達總支援量的80%以上。 日軍精銳部隊第五師團11月15日在北海灣龍門港登陸,攻佔了欽州,11月24日以一個師團加一個旅團的兵力佔領南寧,12月初佔領桂越線的咽喉之地昆侖關,構築起堅固的防禦工事,企圖固守。日本認定,切斷桂越運輸線必然使中國喪失抵抗能力,進而進攻陪都重慶,即可解決中國問題。大本營陸軍部作戰部長富永恭次更竟然宣佈:“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後一戰。”
王牌對王牌 中日戰史上最慘烈的攻堅戰
日軍的侵略行徑令蔣介石十分氣憤,11月16日在重慶召見正在參加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的白崇禧,令其立即返桂林,以桂林行營主任全權指揮作戰 ,並調嫡系最精銳的第五軍歸白指揮。白崇禧19日由重慶飛桂林,21日率部隊抵達遷江,設立行營指揮所。
第五軍是國民革命軍第一個機械化軍,軍長杜聿明,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下轄三個師,200師師長戴安瀾,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22師師長邱清泉,榮譽第一師師長鄭洞國,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還有一個坦克團54輛坦克,兩個德制重炮營,都是國軍精銳。
日軍主力第五師團為日本陸軍第一流精銳機械化部隊,號稱“鋼軍”。參加過南口、忻口、平型關、太原、上海、台兒莊、廣州等戰役,屢次擔負主攻任務。阪垣征四郎原為師團長,他升任中國派遣軍總參謀長後,師團長由今村均中將接任。
一般資料講昆侖關戰役是12月18日淩晨打響,但是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在《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中記述12月17日“當天晚上八時,埋伏在山地裡的中國軍隊,在坦克的導引掩護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昆侖關發動了全線反攻。排炮怒吼,地動山搖,昆侖關被火光和濃煙吞沒。”這是抗戰以來,國軍的頭一次進攻戰。
杜聿明以 200師,榮譽第一師,正面主攻昆侖關,以新22師邱清泉部為右翼迂回,阻擊增援昆侖關日軍 。 因為沒有空中優勢,杜聿明只能調集重兵,用數倍於敵的兵力,以三換一的損失比,對日軍發動24小時不間斷的攻勢,逐尺逐寸的爭奪着每一處陣地,昆侖關和周邊高地陷於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迴圈爭奪戰中。國軍戰士前仆後繼,前面的戰友犧牲,後面戰士們踩著屍體繼續攻進前進。昆侖關和周邊高地,都成了屍山血海。
12月29日對界首高地強攻,杜聿明下令用絞盤將坦克吊到山頂,以新編第二十二師為中央隊,接替榮譽第一師擔任主攻;將傷亡較重之榮譽第一師改為右翼隊,將擔任預備隊之第二〇〇師調為左翼隊;軍直屬之第一、二、三補充團改為預備隊,激戰3個小時收復界首。30日新編第二十二師鄧軍林團第三次收復昆侖關。
日軍在昆侖關戰役遭到嚴重失敗,其主力中村第21旅團大部被消滅,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被擊斃。其班長以上軍官傷亡高達85%。杜聿明回憶錄稱擊斃第21旅團4千餘人。國軍以傷亡1萬4千人的代價全殲昆侖關守敵,奪回了昆侖關。
日軍步兵第21聯隊戰史記載:“這次作戰終於遭遇了事變以來前所未見的中國精銳軍隊。敵軍(指第5軍)意識強烈,訓練優秀,具有強有力的攻擊力。敵軍各級指揮官在攻擊時親臨一線指揮,在後退時又都在隊伍最後撤退。當我軍發起衝鋒時,陷入絕境的敵軍紛紛用手榴彈同歸於盡,如此強力之精神實屬罕見。而敵軍的各級火炮並不占優,但是非常堅決的進行反復的肉搏戰,而且狙擊技術十分高超”。
被擊斃的中村正雄少將遺留在戰場的隨軍日記中也有記載:“帝國皇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有‘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昆侖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國軍隊更頑強的軍隊。”
戰地遺址與歷史記憶重整
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修建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1年之後保存如此完整,是參加昆侖關戰役和桂南會戰的15萬將士的幸運。比較驍勇善戰的國軍第四軍在廣州的北伐紀念塔被徹底拆除;比較國軍第七軍在廣西柳州的紀念塔被改成了“解放紀念碑”;比較“陸軍第九十九軍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 上部加一個紅五星,改成 “革命烈士紀念塔”;再比較北伐時期源自黃埔軍校校軍的“第一軍”,直攻武漢、南昌等大城市,犧牲巨大。但他們在南昌、漢口的紀念碑和公墓都被拆除,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墓園確實幸運,甚至比中共自己在四平市鐵西區建造的烈士紀念塔更幸運,書寫正面碑文的林彪和書寫南面碑文的高崗的題字都被鑿毀,兩個人都死於非命。
49年之後,全中國毀掉的國軍紀念碑和墓地可謂比比皆是。《銘志天星:國軍紀念碑百年激蕩史》作者香港學者徐全說:“國民革命軍在現代中國的貢獻後來被透過教科書、文藝作品或者是紀念碑的改造,而變得扭曲或者是變形,與真實相去甚遠。”“拆毀墓碑以建構全新的歷史敘事是一種極端化的政治空間改造,反映的其實是社會政治環境的一元化、高度控制和集權化。”
那留下昆侖關遺址又是為什麼呢?該遺址現在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7年南寧市在墓園內開始修建昆侖關戰役博物館,於2008年建成並開放,成為整個遺址的入口處。因為文物、史料有限,只能靠大型雕塑和光影體現昆侖戰役的全過程。博物館還有展示大型武器的場地,無論飛機、大炮、坦克、戰車都不屬於當年的國軍,每個物件上都刷著黃色的“八一”。
展廳與眾多國軍將領歷史遺照同時展出的,有唯一一名共產黨員的歷史遺照,就是新聞記者范長江。昆侖關戰役打響,距離他秘密加入中共只有半年多。他是1939年5月在重慶紅岩由周恩來介紹入黨的。當年他的履歷中主要是在《大公報》就職期間。採訪過西安事變中的周恩來,還去過延安。模模糊糊與桂南會戰有些關連,但是根本搜不到他對桂南戰役的報導與作品,更不用說與昆侖關戰役了。范長江是人民日報締造者,文革中自殺。
順著遺址出口外寬敞的馬路走向停車場,我看到一幅巨大的鮮紅的標語:“昆侖關上黨旗紅, 我為黨旗添光彩。”我掏出手機要拍照,右臂卻被國保用力拉住,不讓照。我使勁甩開他的手,按下快門。
我想今年,當下,昆侖關上的這條讓國保都看得明白的大標語,正與北京街頭眾多的大標語相互輝映。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