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掌声落在小丑身上
特朗普在联合国的演讲,让我又一次地感受到,政治舞台的门槛被拉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他不再试图维持哪怕一点点传统政治家的姿态,而是将粗鲁当作勇气,将无知当作真实,将对规则的蔑视包装成自由。我们曾习惯将这种表现视为失格,如今却不得不承认,它正被塑造成一种新的标准。
粗鲁,原本意味着不体面,但在特朗普的语境里,它却成了一种骄傲。他在台上抛出断言、威胁和嘲笑,全然不顾外交场合应有的分寸。观众从中获得了一种替代性的满足: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说不出口的愤怒和怨气,被一位总统用更夸张的方式喊了出来。于是,粗鲁不再是失态,而是被重新赋予了“敢说真话”的光环。
对科学与知识的否认,也走过了类似的路径。从气候变化到公共政策,他一再将复杂的共识斥为骗局。事实的地位被削弱,情绪和立场被抬高。久而久之,社会不再追问真伪,而只问“你是不是我们的人”。知识不再是力量,而成了精英的负担。无知逐渐成为习惯,甚至能带来一种安心,因为它意味着你永远不必去面对复杂,也不必去思考困难。
最危险的是,他将丛林法则描绘成进步。他在讲台上强调“主权至上”,听起来似乎正当,却在潜台词里告诉世界:强者不必理会规则,弱者没有资格要求秩序。几十年来国际合作的努力,被他描绘成束缚与骗局。人类辛苦构建的共识被轻易否认,取而代之的是更原始的逻辑:权力即是正义。这样的倒退,却被当作一种解放,一种回归“真正自由”的道路。
许多人说特朗普水平低,像个闯入庙堂的市井小人。但我并不这么看。他不是“不行”,而是“不做”。他有意放弃传统的修辞、逻辑和外交平衡,将自己降到最简单、最粗暴的层次。因为他知道,那才是传播的最高效率。在社交媒体的算法环境里,极端和娱乐比理性和克制更容易胜出。粗鲁、无知和丛林逻辑,不是他的缺陷,而是他的策略。
所以,更大的危险不在于特朗普本人,而在于他留下的遗产。他证明了这种打法是可行的,它能够赢得选票、赢得舆论、赢得舞台。于是,政治不再是向上的攀爬,而是向下的竞争。谁能更极端,谁就能获胜。谁能更粗鲁,谁就能代表“真实”。谁能更否认规则,谁就能争夺“自由”的名义。
这才是真正的倒退。粗鲁被赞美,无知被习惯,丛林法则被当作进步。特朗普或许终将过去,但他塑造的这种新常态,会在世界舞台上延续很久,甚至可能需要一代人才能消化。他让我们看到,文明并非稳固的台阶,而是一层脆弱的外壳,随时可能被剥落。人类花了几百年才建立起来的规则与秩序,在一个人手里就能被重新包装成“骗局”。
最残酷的是,许多人甚至会相信,那就是未来。
PS:去油管转了一圈,懂流量的某奶爸果然第一时间给视频加上了中文字幕。果不其然,评论区很快又原地开花,聚集了一群狂热的粉丝。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像奶爸一样能无障碍地用英文交流。一群连英文都听不懂的人,却在屏幕前对川普顶礼膜拜,把自己硬套进他的阵营,仿佛只要喊几句口号,就成了“他的人”。他们并没有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却靠着这种虚幻的身份找到安慰和归属。
我的推特时间线上,这类极端川粉比比皆是。他们的言语里充满了那种在上世纪中国影像中才能见到的狂热腔调,既熟悉又陌生。而最有趣的是,我并没有关注他们,是推特的算法把这些内容硬塞到我眼前。和 TikTok 相比,推特的推荐更像一台走神的扩音器,把最吵闹、最荒谬的声音无限放大。每天,我看着这些人如同马戏团的小丑般表演,时常恍惚,仿佛人类文明并没有前进,而是在原地打转。
这或许才是川普政治的另一面:它不仅改变了政治舞台上的语法,也悄悄重塑了观众的心智环境。算法成了帮凶,把粗鄙与狂热源源不断地推送到每个人的眼前。退化被伪装成潮流,令人误以为历史正在加速,然而事实上,我们只是绕了一圈,又走回了老路。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