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网友对K签证发起十问
一问:为何人才匮乏时紧闭国门,如今人才丰裕却大开方便之门?
中国发展初期人才外流严重、现在高校毕业生潮涌、青年失业率超15%,国内人才市场不堪重负,却优先引进境外青年科技人才。为什么不先优化内部消化,而选择对外开放?这选择令人费解。
二问:本科学历门槛真能筛出科技人才吗?
K签证仅需STEM本科学历即可申请,而国内硕士/博士生就业难。仅凭本科如何证明人才“含金量”?此标准意欲何为?
三问:为何认定境外本科优于国内本科?
政策偏爱境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这是否暗含价值判断?同样本科背景,境外高校就比国内211/985高校高人一等?这与“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相悖吗?
四问:免雇主担保岂不等于放弃审核责任?
无需国内雇主担保,仅凭学历证明和本人声明,如何甄别真才与投机者?如何防范印度等学历造假泛滥的国家人员批量涌入?
五问:五年多次入境、停留期起步过长?
有效期最长5年、每次停留180天,无雇主约束下,这不是变相移民通道吗?如何确保持证人活动符合初衷,避免中国重蹈欧洲移民危机覆辙?
六问:如何防范敏感技术泄露风险?
持证人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及创业、商务等多领域活动,在中美科技竞争激烈背景下,这宽泛范围是否存在技术安全漏洞?尤其AI、稀土、电动汽车、军事等敏感领域,如何不让人忧心?
七问:如何防止低素质人才大量涌入?
过去高校低门槛留学生政策导致印度/非洲低素质学生泛滥,挤占资源、引发不良影响。此时K签证低门槛,岂不重蹈覆辙?
八问:与国内人才政策如何平衡?
为K签证持有人提供5日办结工作许可、个税奖励、科研经费等优惠,这不会造成“超国民待遇”吗?对国内培养人才不公。
九问:政策退出机制是否明确?
若签证被滥用或持有人不符合预期,有快速清退机制吗?政策评估周期多长?如何避免“请神容易送神难”,吸取低素质留学生教训?
十问:最终受益者究竟是谁?
全球人才竞争是利益博弈,受益者是中国科技创新,还是特定国家/跨国资本的战略?或成“野鸡大学”镀金华人的回国捷径?强调开放需审慎,引进不能替代培养,不能盲目/仓促引进,更不能牺牲国家和民族/国民利益,或让中国成为移民国家。